商业模式的价值判断炒冷饭系列一
题外话:
这是去年年底时,对过去一年中看到的一些和交易相关的热点方向的思考,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电商和O2O。不求全面,只求引起思考。
现在拿出来炒炒冷饭,主要是觉得半年多过去了,该投的也投了,该拒的也拒了,已经都是common sense了,与其自己当个宝,还不如发出来接受批评再教育,没准能获得点新的灵感。
***********************************
一绝对价值
我们是四维空间的生物,目前的科技水平唯一不能完全掌控的物理参数就是时间,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是具有绝对价值的,那么只能体现在时间上,也就是save time产生的价值。
几乎每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都可以找到save time的价值,百度搜索服务产生的价值是相比传统的信息查询节省的时间;淘宝店铺评分的价值是用户通过经验识别店铺优劣的时间,用户掌握相关经验需要花费的时间,出现问题时维权所花费的时间;找钢的撮合交易的价值是操作员查找相关信息花费的时间以及商家培养专业操作员需要花的时间等等。
此时还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频次,单次节省的时间 X 使用的频次=整体节省的时间,在这里,频次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商业模式的价值高低,还涉及遗忘成本。
比如某个服务可以帮助用户节省1个小时的排队时间,但是这个排队可能一年只需要一次,那么这个产品每一年产生的绝对价值只有每人2个小时。如果这个人群的每小时工资水平是50元,那么这个服务的价值就只有每年100元。
因为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年龄,身份,性别,导致每个人的时间相对价值不同,所以这也是创业项目的机会所在,所谓的给有钱的人省时间,给有时间的人省钱,最明显的例子《征途》。
二相对价值
所谓相对价值,就是某个商业模式相对于替代的模式或者原有模式,一个商业模式中的某个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是否更有价值,这种价值的评判完全是比较出来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行业都已经成熟,垄断早已形成,留给后进入者的空间不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大变革才有系统性的大机会,所以在美国创业主要集中在TMT领域。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除了互联网之外,几乎所有行业都落后很多,所以在中国获得相对价值的提升比美国容易的多,还存在许多空间来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率,法律,税收,流通,供应链,服务,管理,技术,各个方面都可以提高效率,挤压成本,释放利润空间。在市场经济的范畴以内,究竟哪个方面的提升更多,需要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具体分析。
技术变革只是众多的变革方向当中的一种,在中国目前的阶段,高科技本身的优势没有科技的具体应用产生的价值大,而且技术对效率的提升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体现出优势,样本很少时,技术提升提高的价值可能并不如人海战术来得直接。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使用技术,而不是关注技术本身。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想像空间,几乎所有行业都会用互联网升级一遍,O2O属于第三产业的互联网化,大宗B2B属于第二产业的互联网化,农业电商属于第一产业的互联网化,都没有太高深的技术,但已经是数万亿的巨大市场。供应链上某一环的削减都可以挤压出10%左右的整体行业利润。中国的整体流通环节的冗余和浪费是国外的几倍,更加贴近中国国情,而不是只山寨美国的TMT方向,可能有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