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六百年故宫,找回二十年前记忆,如果行前知道这些事会更完美
在北京出行最爱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地铁,四通八达,准时快捷。这次从京西去故宫坐的是公交车,为了错开上班族的高峰期,9点才出门。为了看天安门,特意在天安门东下的车。以前是下过街通道才有安检,现在关口前移了。
天安门前没有一波波旅行团,游人也是零零散散。
当我站在天安门前举起相机拍下这个画面时,内心很激动。小时候用蜡笔画,长大了用相机拍,因为它是国家的标志。天安,地安,人安。
穿过天安门,迎面又是一栋造型与天安门相仿的建筑叫端门,端门门楼上有故宫博物院几个大字,透过中间的门洞就可以看到紫禁城的第一道门——午门。
过端门,右侧是国旗护卫队的住所,左侧是办理购票和预定票的地方。这里有故宫的全景地图,请用手机拍下来,真的在故宫里面走蒙圈时可以拿出了来查查位置和路线。
阙右门前的这个叫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特别提示,现在游览故宫没有当日零售票,必须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非常方便。
手机搜索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中心公众号,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预定时选择上午参观时间,因为冬天下午进去参观也就只能从南走到北。故宫门票40元,常年展览的钟表馆和珍宝馆各10元需要另付费,经付款后有预订成功的信息,如果觉得不踏实,可以把信息截个图保留在手机里。
在故宫售票处散客服务窗口凭身份证进行当日核验,然后在午门安检和身份证核验后就完成了入门的程序。
朱漆斑驳,摸摸这个镶嵌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的大门,只有等级最高的故宫才能有的标志。普通百姓的门上是不可以有铜钉的,只能有两个敲门用的门环,这也就是“白钉”的由来,后来可能慢慢的演变成了“白丁”。
穿过午门首先要经过的是五座汉白玉的内金水桥。这条金水河呈蜿蜒状,不是风水学的需要,实用功能是防火的重要水源,从美学角度看让呆板的紫禁城内多了一份活力。
上午的最佳拍摄机位,午门进来后右转,上至协和门向北走至金水河上,这个视角可以把这条河的曲线光影拍的更完美。
过了内金水桥迎面的建筑是太和门,我是从昭德门进去的,迎面的建筑就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也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让我有些惊诧的是,太和殿广场有3万平方米,只有不足百余人,真的人少,让我一下子想起二十年前游故宫时的情景。
那个时候是冷清,现在是控流。没有了人挤人和嘈杂,紧绷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脚步变得缓慢,看的越加仔细。
太和殿广场类似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作用,是紫禁城的外朝,用于举行各种庆典和仪式。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威震的作用。
广场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地面砌嵌两行白石块,北窄南宽,呈八字形,共约200块,每隔3尺左右砌嵌1尺见方的白石1块,叫仪仗墩。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站班在仪仗墩上,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等,高级的文武官员跪在丹墀(亦称丹陛)下御路两旁,在中和韶乐声中向皇帝行礼参拜。
太和殿,老百姓俗称金銮宝殿,但是皇上平时并不在这办公和生活。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
该建筑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垂脊和戗脊的末端,各有1个仙人和10个小兽。中国古建筑屋顶小兽多为奇数,且数量不可超过9个,而太和殿安放了10个,从外至里依次为:仙人,龙、凤、狮、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10个,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即便是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都没有,它们象征着太和殿的,至高无上。
在太和殿三层丹陛摆放有18个铜香炉,有说是寓意清朝时的18个省份。
每当太和殿举行庆典时,香炉内都会点燃香料,香气扩散四周令参加庆典的人们香气扑鼻,心旷神怡。从太和门眺望太和殿,仙气蒸腾,仿佛天宫。
中和殿是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之后,形制完全不同,为单檐四角攒尖。主要功能是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保和殿为三大殿依次最后面的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三大殿建在三层台阶之上,每一层都是精美汉白玉石雕。夏秋时节,大雨过后会出现千龙吐水的景观。千龙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出自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
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位于保和殿的东西两侧的庑房,现已辟为陈列馆。故宫三大殿也是老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标志。
离开三大殿继续向北行就要进入到内宫部分。
实际从午门进来后就觉得肚子不舒服,人有三急,寻摸了好久没有看到有可解决问题的标志,那紧张的感觉一度影响了心情。直到来到横街才看到指示牌,左转进入隆宗门再左转就到了。这里属于西宫部分,有慈宁宫、大佛殿等。从隆宗门再次走出来身体倍爽,看到左侧的一排平房有人进进出出,近处一瞧,原来这里就是军机处,心里又是寻摸,怎么一点印象都没了!
迈过乾清门就进入到了内宫,过去,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入这个院子。
乾清宫才是真正的金銮宝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为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只有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上悬顺治帝题写的匾额“正大光明”。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每年冬至左右,太阳光会由左至右依次照亮“明光大正”四个字和下面的五条金龙,如果用延时摄影拍摄光影非常美妙,因此,这一期间会有许多影友扛着三脚架来此拍摄。
由于拍摄故宫的摄影人非常多,可以携带三脚架。
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从乾清宫经日精门最便捷。迎面是典型的深宫红墙,等了很长时间才有人走过来。延禧宫是北京城历史最长的烂尾楼,也是紫禁城内唯一的一栋西洋建筑,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图文,就不多描述。
看完延禧宫,已经是饥肠辘辘,又累又渴,赶紧寻吃的,在内左门一侧有故宫文创店,店内有卖咖啡、面包简餐,狼吐虎咽一番感觉有些没吃饱,关键是身体没有热起来。因为在进来时没有对故宫导览图细致阅读,所以没有看到故宫餐厅就在景运门附近。
于是又来了一份宫保鸡丁套餐,53元。有朋友说贵,如果这要是放在东北雪乡肯定又会成为网红新闻,在北京吃份简餐这个价格会认为很正常。
故宫是可以带食物的,也可以带水,我以为会像迪士尼那样这不让带那个不让带扔了还心疼,尤其是带水。并且我在用餐时发现这里还可以加到热水,冬暖夏凉,有人居然在这里睡着了。
吃饱了喝足了身子也暖和了,坐在红墙下的椅子上沐浴冬日暖阳既然睡着了,睡的那么香,等我做完白日梦时发现身边都坐满了。
以前逛故宫总是脚步匆匆,像赶集一样,难得有这次身心的放松,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突然感觉自己很牛,因为我也是在故宫里面睡过觉的人啦。
像雕像展、陶瓷展、青铜器等免费展,这次我特意预定了珍宝展,一个是为了看看九龙壁,另一个想看看被八国联军掠夺、被国民党抢运台湾后故宫还有那些珍宝。
在养心殿的院子里看见了宫猫,很傲气的不让拍。故宫里的猫被戏称为宫猫,并不是故宫专门养的。有传是以前宫女们养的猫的后代的后代,这个不太可信。有的说是流浪猫遛进来后不愿意走安家了。后来故宫有人会喂养,对于防止鼠害还是利大于弊。
不知不觉,天色暗淡,故宫内的大喇叭响起了音乐,闭园的时间到了。这次来故宫游荡了五个多小时,的确是因为人少安静才有了兴致,那也只是走马观花。
如果没有疫情,真的很想年前年后再去一趟北京,看看故宫。尤其是把事先没做好的几件事安排好。
比如:参观路线,重点要看的内容,冬季白天短,一定要早点去。然后就是吃喝拉撒都要统筹安顿好。
天安门前没有一波波旅行团,游人也是零零散散。
当我站在天安门前举起相机拍下这个画面时,内心很激动。小时候用蜡笔画,长大了用相机拍,因为它是国家的标志。天安,地安,人安。
穿过天安门,迎面又是一栋造型与天安门相仿的建筑叫端门,端门门楼上有故宫博物院几个大字,透过中间的门洞就可以看到紫禁城的第一道门——午门。
过端门,右侧是国旗护卫队的住所,左侧是办理购票和预定票的地方。这里有故宫的全景地图,请用手机拍下来,真的在故宫里面走蒙圈时可以拿出了来查查位置和路线。
阙右门前的这个叫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特别提示,现在游览故宫没有当日零售票,必须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非常方便。
手机搜索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中心公众号,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预定时选择上午参观时间,因为冬天下午进去参观也就只能从南走到北。故宫门票40元,常年展览的钟表馆和珍宝馆各10元需要另付费,经付款后有预订成功的信息,如果觉得不踏实,可以把信息截个图保留在手机里。
在故宫售票处散客服务窗口凭身份证进行当日核验,然后在午门安检和身份证核验后就完成了入门的程序。
朱漆斑驳,摸摸这个镶嵌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的大门,只有等级最高的故宫才能有的标志。普通百姓的门上是不可以有铜钉的,只能有两个敲门用的门环,这也就是“白钉”的由来,后来可能慢慢的演变成了“白丁”。
穿过午门首先要经过的是五座汉白玉的内金水桥。这条金水河呈蜿蜒状,不是风水学的需要,实用功能是防火的重要水源,从美学角度看让呆板的紫禁城内多了一份活力。
上午的最佳拍摄机位,午门进来后右转,上至协和门向北走至金水河上,这个视角可以把这条河的曲线光影拍的更完美。
过了内金水桥迎面的建筑是太和门,我是从昭德门进去的,迎面的建筑就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也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让我有些惊诧的是,太和殿广场有3万平方米,只有不足百余人,真的人少,让我一下子想起二十年前游故宫时的情景。
那个时候是冷清,现在是控流。没有了人挤人和嘈杂,紧绷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脚步变得缓慢,看的越加仔细。
太和殿广场类似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作用,是紫禁城的外朝,用于举行各种庆典和仪式。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威震的作用。
广场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地面砌嵌两行白石块,北窄南宽,呈八字形,共约200块,每隔3尺左右砌嵌1尺见方的白石1块,叫仪仗墩。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站班在仪仗墩上,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等,高级的文武官员跪在丹墀(亦称丹陛)下御路两旁,在中和韶乐声中向皇帝行礼参拜。
太和殿,老百姓俗称金銮宝殿,但是皇上平时并不在这办公和生活。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
该建筑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垂脊和戗脊的末端,各有1个仙人和10个小兽。中国古建筑屋顶小兽多为奇数,且数量不可超过9个,而太和殿安放了10个,从外至里依次为:仙人,龙、凤、狮、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10个,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即便是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都没有,它们象征着太和殿的,至高无上。
在太和殿三层丹陛摆放有18个铜香炉,有说是寓意清朝时的18个省份。
每当太和殿举行庆典时,香炉内都会点燃香料,香气扩散四周令参加庆典的人们香气扑鼻,心旷神怡。从太和门眺望太和殿,仙气蒸腾,仿佛天宫。
中和殿是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之后,形制完全不同,为单檐四角攒尖。主要功能是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保和殿为三大殿依次最后面的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三大殿建在三层台阶之上,每一层都是精美汉白玉石雕。夏秋时节,大雨过后会出现千龙吐水的景观。千龙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出自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
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位于保和殿的东西两侧的庑房,现已辟为陈列馆。故宫三大殿也是老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标志。
离开三大殿继续向北行就要进入到内宫部分。
实际从午门进来后就觉得肚子不舒服,人有三急,寻摸了好久没有看到有可解决问题的标志,那紧张的感觉一度影响了心情。直到来到横街才看到指示牌,左转进入隆宗门再左转就到了。这里属于西宫部分,有慈宁宫、大佛殿等。从隆宗门再次走出来身体倍爽,看到左侧的一排平房有人进进出出,近处一瞧,原来这里就是军机处,心里又是寻摸,怎么一点印象都没了!
迈过乾清门就进入到了内宫,过去,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入这个院子。
乾清宫才是真正的金銮宝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为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只有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上悬顺治帝题写的匾额“正大光明”。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每年冬至左右,太阳光会由左至右依次照亮“明光大正”四个字和下面的五条金龙,如果用延时摄影拍摄光影非常美妙,因此,这一期间会有许多影友扛着三脚架来此拍摄。
由于拍摄故宫的摄影人非常多,可以携带三脚架。
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从乾清宫经日精门最便捷。迎面是典型的深宫红墙,等了很长时间才有人走过来。延禧宫是北京城历史最长的烂尾楼,也是紫禁城内唯一的一栋西洋建筑,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图文,就不多描述。
看完延禧宫,已经是饥肠辘辘,又累又渴,赶紧寻吃的,在内左门一侧有故宫文创店,店内有卖咖啡、面包简餐,狼吐虎咽一番感觉有些没吃饱,关键是身体没有热起来。因为在进来时没有对故宫导览图细致阅读,所以没有看到故宫餐厅就在景运门附近。
于是又来了一份宫保鸡丁套餐,53元。有朋友说贵,如果这要是放在东北雪乡肯定又会成为网红新闻,在北京吃份简餐这个价格会认为很正常。
故宫是可以带食物的,也可以带水,我以为会像迪士尼那样这不让带那个不让带扔了还心疼,尤其是带水。并且我在用餐时发现这里还可以加到热水,冬暖夏凉,有人居然在这里睡着了。
吃饱了喝足了身子也暖和了,坐在红墙下的椅子上沐浴冬日暖阳既然睡着了,睡的那么香,等我做完白日梦时发现身边都坐满了。
以前逛故宫总是脚步匆匆,像赶集一样,难得有这次身心的放松,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突然感觉自己很牛,因为我也是在故宫里面睡过觉的人啦。
像雕像展、陶瓷展、青铜器等免费展,这次我特意预定了珍宝展,一个是为了看看九龙壁,另一个想看看被八国联军掠夺、被国民党抢运台湾后故宫还有那些珍宝。
在养心殿的院子里看见了宫猫,很傲气的不让拍。故宫里的猫被戏称为宫猫,并不是故宫专门养的。有传是以前宫女们养的猫的后代的后代,这个不太可信。有的说是流浪猫遛进来后不愿意走安家了。后来故宫有人会喂养,对于防止鼠害还是利大于弊。
不知不觉,天色暗淡,故宫内的大喇叭响起了音乐,闭园的时间到了。这次来故宫游荡了五个多小时,的确是因为人少安静才有了兴致,那也只是走马观花。
如果没有疫情,真的很想年前年后再去一趟北京,看看故宫。尤其是把事先没做好的几件事安排好。
比如:参观路线,重点要看的内容,冬季白天短,一定要早点去。然后就是吃喝拉撒都要统筹安顿好。
上一篇:北京这座低调的公园,见证了一段艰难岁月,至今仍让人悲痛不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