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代发包收录,纯手工外链代发就找老客外链吧

站长新闻

您的位置:老客外链吧 > 站长新闻 >

自己的论文竟要花钱才能看?89 岁教授起诉知网获赔 70 万

文章来源:老铁seo 作者:老铁seo 人气:11 时间2021-12-09 22:21:07

短短几天时间,中国知网多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先有央视网批评“老教授向知网索赔 70 万侵权费”一事:“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

就在今晚,知网服务器又双叒叕崩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用户纷纷在网上吐槽:“天下苦知网久矣”。

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手握大量论文资源的知网,几乎是一道绕不开的坎。

作为核心期刊收录率为 99% 的论文网站,论文资料下载、毕业论文查重都离不开知网,但仅仅是论文查重服务,官网硕博论文的查重费用就达到 498 元 / 篇。

现在,知网的“论文授权”问题,终于藏不住了。

“未经授权擅自收录”

这起官司的原告赵德馨现年 89 岁,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授。

▲ 图源湖北社会科学网

赵德馨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此前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

据《长江日报》报道,知网不仅收录了赵德馨的这些论文,他自己下载时还要付费,相比下知网一分钱稿费都没有给他

感到自己知识成果不被尊重,去年 8 月,他一纸诉状将知网告上法庭,对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他的 100 多篇论文打起了官司。

据《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声明中的说法,这本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

但是,这并不等于知网就拥有了这些文章的网络传播权利:“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书面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法院认为,期刊的说明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的效力,也就是说,中国知网无权在其网络上转载赵德馨教授的论文,属于侵权行为。

虽然学者向期刊投搞时,中国知网会要求“被授权”,但有不少论文是在中国知网条款生效之前就已经发表的。

换而言之,赵德馨教授在最初发表论文时,就根本没有签署授权文件。

因此,对于赵德馨 2011 年或更早的一些论文和文章,知网没有网络传播权,这也是赵德馨教授胜诉的根本原因。

最终,赵德馨胜诉,获赔 70 万元,中国知网表示“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已收录的也全部下架”

对此,央视网评价称:“不问自取即为盗”,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除了赵德馨以外,汪曾祺也曾经起诉过中国知网侵权收录和传播自己的文章,并成功打赢了相应的官司。

但是,即使知网有形式上的“授权”,真的就是合情合理的授权条款了吗?

授权本质就是“霸王条款”

当我们投稿学术期刊、甚至写学位论文时,往往就已经签署了知网的“授权说明”。

例如,这是北大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流程文档:

▲ 文档来源 @北京大学

在文档中,不仅要求“毕业论文在知网全文发表”,而且还要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

这是因为,大学、期刊想获取相关资源,往往需要交出作者的授权。

而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提交论文时,也会被校方要求签订《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把论文授权给中国知网。

据央视网评论,这样的强制行为是“霸王条款”,是“垄断”:

中国知网表面上霸王条款自定的“强制授权”,背后却是对知识产权的垄断。

相比之下,论文作者能在其中获得什么?

我们翻了翻中国政法大学的《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最后一条看到了这个:

▲ 文档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博士的稿酬,是 100 元现金和“400 元检索卡”;硕士的稿酬,甚至只有 60 元现金和“300 元检索卡”。

然而,每当这些论文在知网被下载,平台就会收取相应的费用,这些费用并不会交给作者。

对此,央视网引用了一句古文: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知网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诞生于 90 年代末的知网,本质上是一次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这个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在《1998 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提出。

1999 年 3 月,王明亮提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并被列为清华大学重点项目。

在这之后,知网项目先后迭代了两次(CNKI 1.0、CNKI 2.0)。

但从 2014 年起,知网变更了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法人独资,成为同方股份的旗下全资子公司,而同方股份是清华大学控股的高科技公司。

从同方股份 2020 年财报来看,“同方知网”的毛利率达到 53.93%

一方面来说,知网和许多其他学术出版商都存在双向收费的问题。不仅作者刊登要收费,读者下载也要收费。连论文作者下载自己文章也不是免费的。

知网虽然表示“会向学位论文作者支付版权费”,但实际情况却是,知网只向作者发放价值几百元的阅读卡和几十元的现金稿酬。

更甚的是,知网不仅不会主动通知作者,需要作者主动联系索取,而且大部分毕业生甚至都不会想到还有这样一笔收入。

另一方面,知网的充值方式也被读者诟病。

据新华社 2019 年报道,苏州大学的学生小刘曾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他在下载文献时,因需付费 7 元而在“充值中心”里充了 50 元。根据知网规定,这 50 元没用完不给退。

中国知网充值中心上列明多种充值方式,其中支付宝的充值最低限额为 50 元,账户余额不支持转出。

后来新华社记者联系到知网客服,客服表示,最低充值额度并不是 50。读者可以选择移动短信的充值方式,从最低的 0.5 元到 1 元、2 元。

但这仅限于移动手机号段,一些省市还不支持该种充值方式。况且如今移动支付如此发达,绝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想到短信充值这种方式……

事实上,从知网官网来看,这个项目的初衷也是为了创新:

然而如今,正如央视网评论说,知网却从知识产权的保护者,成为一本“借鸡生蛋”的创新生意,曾经的“屠龙者”正在变成“恶龙”:

中国知网的前身,源自 1999 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它打出的口号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

言犹在耳,如今中国知网的公众形象却正由“屠龙者”变成“恶龙”。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外链咨询 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juxia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