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团长、供应链:社区团购是如何炼成的?
2018社区团购融资图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社区”人尽皆知,“团购”也由于2009年开始的互联网百团大战,无人不晓。但“社区团购”,可以算得上是个新物种。
每日优鲜成立之初便开始尝试社区团购模式,虽并不成熟,也没有团长一职,但走出了最初的前置仓模式,以仓库来覆盖社区;同年,许鲜网更是推出了用户提前下单、次日到店提货的社区团购模式——“由销定产”。
团长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内容电商的优势,使得整个购物不再单调,而是成为一个社区。由宝妈或小区小店担任的团长,有效增强了货与用户的连接,强化了人货场的结合。
平台解决供应链,团长借助技术工具(App、微信小程序)连接小区用户,企业的线下店(社区小店、自有便利店)作为自提点,用户当日下单、次日提货。这奠定了社区团购的商业链路。
但最早,成熟的社区团购模式兴起于湖南长沙,一个红星闪闪的地方。
彼时正值2014年,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增速的巅峰。这之后用户规模虽在扩大,增速却日渐下跌,至2017年后,基本稳定在10%左右。
互联网行业也由此遭遇流量瓶颈。拼多多、抖音等新贵互联网产品的崛起,可谓收割了最后一波流量红利,但在此之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获客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
2014年阿里的市场投入还只是73亿元,一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00亿元,增加了25%,而增加的费用,主要是获客成本的提高,与此同时,京东单个获客成本更是高达142元。
2015年网易未来科技峰会上,今日资本徐新直言“生鲜是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得生鲜者得天下”,资本们陡然注意到这个号称有着万亿市场的生意。在阿里的内部会议上,“内容电商”也第一次被提及。
社区团购生于这样的环境。
不久,中粮我买网、天天果园便分别获得2.2亿美元、7000万美元融资。
2016年,同样主打生鲜刚需,并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团购模式逐渐成熟,社区团购模型下的获客成本均在20元/人以下,而同样为社交拼团模式的拼多多,获客成本仅为10元。
而到2017年微信小程序上线后,社区团购更是再起狂潮。
相比原先只能开发网站或软件作为交易平台,如今的社区团购可以依托于微信小程序,更易于开发,也易于顾客群内聊天、下单、反馈。这使得更多社区团购平台有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可能,将线下分散的社区人群组织到线上。
微信的流量红利加之寸土必争的小场景,点燃了资本对社区团购的关注度。
然而彼时的社区团购还是“风口上的猪”,在生与死之间,资本催熟之下的企业,在没有清晰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之下,往往会导向后者。
常言道:兵败如山倒。
2019年开始,资本迎来寒冬,仅年内倒下的企业就有327家,原因多是资金链断裂。
曾经被称为“未来社区零售第三极”的社区团购也迅速转冷,一众社区团购企业逐渐崩盘。更有媒体直言,社区拼团不是整个行业死一批的问题,是第一梯队要死一批的问题。
显然,资本催熟下的社区团购企业,一面是大规模的扩张,另一面却是大量玩家迟迟未能证明“自我造血”能力,而到资本的输血管被堵塞后,一批“风口上的猪”只得黯然谢幕。
相比2018年40多亿的融资,2019年社区团购行业融资20亿元左右,与此前预计的50-100亿元天差地别。
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线上买菜的频次急速上升,整个社区团购行业再次迎来春天。资本也再度大举进入,加码社区团购,行业一时好不热闹:
卖猪肉的钱大妈获得了据悉10亿元的投资;
美菜网投资1.55亿元给莲菜网;
同程生活在6月完成了2亿美元的融资;两个月后又获数千万美元融资;
KKR、腾讯再度加码兴盛优选,融资8亿美元;
十荟团在2020年内更是三度获投,共获2.497亿美元;
谊品生鲜获腾讯、今日资本等25亿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