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代发包收录,纯手工外链代发就找老客外链吧

站长新闻

您的位置:老客外链吧 > 站长新闻 > 科技 >

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业有何启示?

文章来源:李坦 作者:李坦 人气:20 时间2020-05-02 21:50:37

关于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深度思考,发人深省!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关政

科技是唯一可能颠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力量,银行践行金融科技就是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而银行探寻金融科技的新商业模式,首先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金融科技是应该作为短期的获客工具,还是作为长期的战略布局?

2、银行如果把金融科技作为战略,那应该由谁负责实施?走群众路线还是精英路线?

3、银行应该用什么形式把战略实施者组织起来,内部团队还是独立子公司?

金融企业做科技,国内的先行者是中国平安。当前中国平安已经在多个科技领域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可以和科技巨头一较高下。所以笔者尝试以中国平安为案例,来回答上面这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平安:“不务正业”的隐形科技巨头

中国平安最开始是一家保险公司,但是其战略定位在过去三十年历史中发生了多次转型,从保险到综合金融,再到金融加科技;最新的战略定位是“金融+科技”、“金融+生态”。中国平安不再是一家保险公司,其最新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图1:中国平安科技战略的升级迭代

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业有何启示?

 

资料来源:中国平安官网

回顾中国平安自2012年以来的战略迭代,最为核心的变化是科技逐渐从后台工具升级成为战略主线,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基础科技+生态的商业模式。

1.1 中国平安科技发展的三级跳

中国平安科技板块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以下为三个阶段。

2002年-2012年的IT时代:中国平安在2002年开始大刀阔斧实行“系统集中,人员集中,预算集中”的大IT改革,主要目的是把每个保险子公司的IT系统开发集中到集团。

2012年-2016年的布局阶段:中国平安在2012年开始全盘布局互联网业务,先后成立了7家互联网公司,包括陆金所、平安好车、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万里通、壹钱包(移动支付)、平安金科等,形成了围绕“医、食、住、行、玩”的生活金融服务场景覆盖。2014年,平安正式将互联网金融提升至继保险、银行和投资之后的第四大业务板块,实现了从后台板块到业务板块的质变。

2016年至今的收获阶段:中国平安在2016年通过普惠金融重组交易确认投资收益94亿元,帮助中国平安在当年成为唯一一家实现利润正增长的保险集团。同年,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分别完成B轮和A轮融资,估值分别达185亿美元和30亿美元。2017年,中国平安将互联网金融板块升级为“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板块;同时确认平安好医生的重组交易实现利润108亿元,陆金所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2018年,平安好医生在香港上市;平安医保科技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88亿美元;陆金所再融资投后估值达394亿。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实现归母营运利润67.70亿元,在集团归母营运利润中占比6.0%。2019年12月,金融壹账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IPO对应估值为36亿美元。中国平安在第二阶段投资设立的科技公司陆续为集团贡献利润,当然主要是价值重估带来的投资收益,真正的业务收益还很少。

1.2 平安科技的三大核心与五大生态

中国平安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形成布局全面的科技板块。其中,三大核心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由集团层面负责研发,并且研究成果可以共享给整个集团的各个子公司;应用层面则形成五大生态体系,包括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房产服务、智慧城市、汽车服务,则是由各个子公司负责。

图2:中国平安的三大核心科技与五大生态

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业有何启示?

 

资料来源:中国平安官网

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孙公司众多,而大科技板块的子公司大致是通过平安信托、平安普惠、平安金科持股或者由集团直接持股。五大生态圈共有10家经营实体,其中金融服务生态圈由5家企业组成(不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医疗健康生态圈有两家企业,另外三个生态圈则各有一家企业。此外,中国平安还在持续孵化着创新型企业。

图3:中国平安的科技板块子公司

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业有何启示?

 

资料来源:中国平安官网

中国平安对大部分科技子公司都保持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最低的是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也接近40%。这样的股权结构既能保证中国平安对子公司的掌控力,又有足够的空间实施再融资和资产重估。

1.3 因为“巨投”,才有巨头

平安科技的巨额投资

平安在过去的十年里对科技研发累计投入了600亿元左右。现在根据董事会授权,平安每年可以拿出收入的1%进行科技研发,据此测算2019年及未来5年内,每年可以投入超过100亿用于科技研发。

人力资源方面,平安在2018年底共有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类业务从业人员99611人,占总员工的比例高达26.4%;其中技术人员超过23000人,科学家超过1000人。

平安在全球范围内成了7家研究机构,25家研究实验室,聚拢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平安科技板块的技术专家大多具有名校、高学历背景,很多是来自微软、IBM、ebay、飞利浦、西门子、麦肯锡、阿里、腾讯等机构。

中国平安隐然成为科技巨头

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国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12,051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其中PCT及境外专利申请数累计达3,397项。

先看三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方面,人脸识别在2017年5月LFW测评成绩为99.8%,超过谷歌、百度、清华AI实验室、大华、Face++等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已经拥有400多个实际落地场景,覆盖5大生态;大数据体系覆盖8.8亿人口和8,400万企业,囊括金融、健康、生活等领域。区块链方面,平安一链通承载4万多个节点,连接200家银行、20多万家企业以及500多家其他商业机构与政府机构;已有几十个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包括2018年9月上线的香港金管局平台和链接20多万家企业的金融壹账通供应链平台。云计算方面,平安云已经获得9项权威认证,拥有400+项云计算科技专利应用;拥有100家金融机构客户、50个城市合作伙伴、8400万企业数据。

再看五大生态圈:金融生态圈方面,陆金所注册用户超过3800 万,平安普惠贷款余额450亿美元。金融壹账通服务机构超过3000家,累计阻止约1500万次欺诈,减损金额超过450亿美元。医疗健康生态圈方面,平安好医生拥有2.5亿用户;平安医保科技已经覆盖城市超过280个;平安医疗科技已经为15个省级政府及3000家医院提供40多种慢性病预测及40多个智能影像模型。汽车服务生态圈方面,汽车之家是中国第一大汽车门户网站,拥有日活用户3500万,占新车成交量的74%;合作伙伴包括100家汽车制造商及超过25000家汽车经销商。房产交易生态圈方面,平安城科服务亿级C端消费者、百万级房产经纪人;企业端与超过100家开发商开展合作;政府端的建管云已经签约超过50个大型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圈方面,与60个城市政府合作落地115个项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覆盖智慧财政、智慧交管、智慧教育等10大支柱板块。

当然,平安的科技战略也走过不少弯路,在业界存在不少争议,其盈利模式也尚未明朗。这些问题值得另文探讨,本篇只讨论其战略方向和大的布局。看完中国平安的案例,我们就可以回答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

二.金融科技:是工具还是战略

银行为客户科技赋能是作为获客手段,还是作为主业?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对金融科技的定位问题,银行是仅仅把金融科技作为业务拓展的工具,还是要定位为商业模式变革的战略布局?这就需要从更长远的视角去认识科技对于银行商业模式变革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并且要清醒认识到科技行业正在对银行的产业地位发起强力挑战。

2.1 以史为鉴,科技可以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

银行业传承百年历经多次时代变局,经济周期、贸易冲突和监管政策都没能改变银行的商业模式,而能真正改变银行业的决定性变量来自于科技。

回顾银行业成长的历史,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银行商业模式跟随着技术革命和工业文明变革而不断进化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而工厂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融资需求,因此让古老的银行业从皇室高利贷模式转向了资本主义商业银行模式,打开了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大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更加纵深的金融需求,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得以网络化扩张。所以银行能够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以及全球性的业务网络、支付结算体系,进而成为了经济的血脉和信用中心。既然银行当前的经济地位和商业模式是根源于科技进步,那未来也必然会因为科技而改变。

当前,我们正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起点之上。一方面是科学技术正在移动互联、无线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则是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正在不断深入。产业互联网就是上述两大因素的典型产物。上篇报告已经论证过了,产业互联网将带来全新的经济图景,各产业的产业格局、生产方式以及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很可能进一步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

图4:科技革命与银行变革的历史对应及内在逻辑

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业有何启示?

 

2.2 强力挑战,科技业对银行业的两大挤占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不只是会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更有可能会动摇银行业长期占据着的“经济核心”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已经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过去近十年,互联网已经重新定义了零售金融业务,传统银行的支付职能已经受到深刻冲击,资金中介、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地位也面临威胁。而支付,正是银行业诞生的根源,也是银行其他所有业务的基础。银行业放弃个人支付市场似乎无伤大局,但如果失去的是企业支付业务呢?动摇的则可能是整个银行业务的根基。

科技行业对银行业地位的挑战体现为以下两个维度的挤占效应。

一是长期维度的要素地位挤占效应。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分析来看,科技行业正在不断挤占银行业的核心位置。根据经济学理论,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土地、资本、技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三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是此消彼长的。在自然经济时代,土地占据核心地位;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则是由资本占据了核心地位。银行业作为资本要素的代表性行业(这里不考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自然也处于经济的核心位置。而随着新兴科技型产业的崛起,技术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出现了技术取代资本成为核心要素的现象,比如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那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随着科技对各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升级,科技与资本两大要素的地位有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那么科技行业就有可能在未来不断挤占银行业的核心位置。

二是短期维度的牌照红利挤占效应。如果说科技要素地位的提升和对银行业的挤占效应属于较长远的趋势,那么科技企业运用技术优势挤压银行的牌照红利则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金融业长期以来凭借牌照红利,垄断了企业和居民的大部分金融需求。但是这样的局面正在被技术进步逐步消解,最先突破的领域是支付,然后向理财、汇兑、征信、信贷等业务渗透;区块链技术甚至为货币变革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固然互联网金融的很多商业模式都不成熟,当前还受到了监管的严格限制,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技术的先进性相对于传统金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代表了未来进步的方向。所以技术优势是核心优势,牌照优势是非核心优势。

互联网金融在过去近10年对银行的冲击,其实就是科技行业对银行业的上述两重挤占效应的叠加体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科技企业也获取金融牌照的时候,就补齐了短板,形成了“科技+金融”的两重竞争力;而银行在这跨界竞争面前,科技能力就成了最大的短板。

2.3 面对跨界竞争,银行需要科技自立

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已经把银行挤出了支付行业的主流地位;产业互联网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同样可能将银行业边缘化。产业互联网的三大要素分别是: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其中的核心是大数据,而金融则是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而起到配套作用。这些配套服务能够在产业互联网中占据多大的价值,就取决于其和大数据、产业生态的结合的紧密程度。

那么,银行如何去获得这些数据资产?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和科技公司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但是这一模式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就已经被证实是行不通的。国内的头部银行基本都和BAT当中的一家或者多家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但是能够从BAT获得的流量资源可谓少之又少。数据资产作为信息化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银行通过外部合作机构来获取的空间越来越小,代价也越来越大。科技企业也充分认识到了数据资产通过金融服务来变现的巨大空间,正在向金融业务渗透。

在不可回避的第4次科技革命大潮之下,在科技业的跨界竞争之下,银行业的唯一选择就是科技自立。那么,科技到底是工具还是战略的答案就不言而喻。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外链咨询 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juxia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