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集中、技术落后,互联网如何拯救中国种植业
作者:老猫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ID:nyguancha)
自2015年,“互联网+”战略提出之后,互联网逐渐成为颠覆农业的重要工具。
尤其,互联网是诞生很多新业态并推动农业不断创新,比如,互联网种植、互联网养殖、互联网农资、互联网销售等。
数据显示:互联网+农业市场规模或达10万亿。各大互联网巨头也看好农业和农村巨大市场潜力,下定决心业务下沉,并不断地提出互联网+农业的解决方案。
比如,阿里提出ET大脑、京东提出智能种养、华为智慧农业系统解决方案。
我们从行业来看,互联网种植不仅仅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解决农业竞争力问题,甚至还解决“食物短缺”的世界性问题。
所以,互联网种植逐渐成为农业的宠儿。
01|中国农业的差距源于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项数据:
根据推算: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外国人;德国1个农民可以养活150人;以色列1个农民可以养活100人;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4个人左右。
同时,日本在2013年的时候公布了“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行榜,其中日本农民位列前茅,其年收入竟达49万人民币。然而,中国农民2017年的人均收入在一万元左右。
这些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科技。
比如,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农业就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目前,美国现代农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高产出和高商品率为特点,打造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
或许有人会说,欧美、日本等国家是大农场制,土地集中化,大型机械、互联网技术才有机会高速发展。
的确如此!毕竟,我国土地制度与国外不同。
据统计,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专家表示,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小农户仍面临发展权利不充分的问题。例如,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导致小农户发展产业缺钱、缺人。
所以,中国农业需要先进的科技来助力。
众所周知,科学化种养需要土地规模化,才可能降本增效。
农业行业观察发现,从目前的农业科技发展来看,只有规模化种植和管理,农业才能高效,高科技才能有用武之地。如此,才可以降低科技投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营者的收入。
当然,在种植业领域,除了土地分散、产区不集中之外,还有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这样的原因来自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太过传统与落后。
因此,互联网技术渗透农业之后,首选改变的是生产方式,其次才会提高生产效率,最后给农产品带来溢价。
这是互联网种植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02|互联网+种植6大技术、4大场景
诚然,互联网+农业日益发展,得益于农业政策的激励。
比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在政策助推下,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大佬纷纷布局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助力农业裂变式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对此,有专业人士对互联网+种植的技术做了一个总结,总结出5大互联网种植的技术。比如:
1)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物体的联网,运用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共享、交换、通信,实现远程控制、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来提高整个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农业数据挖掘以及构建农业生产决策系统。
2)自然语言处理:将农业领域以自由文本、表格、图片、视频、数据库等形式存在数据进行结构结化处理,便于计算机识别。对相关概念进行细化,语句进行梳理,并根据不同领域等分类,收入数据库,进行智能处理,建立共享数据大平台。
3)信息检索:借助检索工具,运用信息检索技术为种植者提供所需信息,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存取、信息索引、信息检索等环节。用户可以快速从信息集合中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提高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灵活性。
4)计算机视觉:是指利用计算机实现人的视觉功能,感知、识别、判断不同的农作物。应用不同产品的识别,如杂草识别,病虫害识别,研发除草机器人从而构建精准智能除草系统,研发无人机喷射装置提高病虫害分辨的准确率,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灌溉、喷药,提高效率,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开发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准确识别果实与树叶,进行采摘,嫁接等。
6)机器学习:通过利用现有的农业大数据体系,对计算机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种植业生产结果,以及其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模拟和预测。
6)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农业各个不同方面的数据,例如农业地域数据、季节数据、周期数据等,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有效的数据并基于数据以及过往的经验选择最优决策。
除了先进技术之外,农业行业观察从互联网+农业来看,互联网渗透式是从种植全环节开始,比如种植、养殖、渠道、田间管理方式、营销、融资方式等方面,尤其是种植端。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从种植决策到市场预测、病虫害管理、施肥管理等方向深入,并积极引导农民高效种植、智能化管理。
结合多个案例来看,农业行业观察总结互联网种植模式存在以下4大场景:
1、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种植的关键。
传统的水肥管理完全是靠经验判断,但现代化农业的水肥管理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结合植物生长情况,从而决策种植户进行科学化水肥管理方案。
2、作物病虫害监测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因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造成每年约10%到16%的减产。
因此,病虫害监测成为互联网种植的核心。
目前,作物病虫害差监测的技术已经涉及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先进的科技技术帮助种植户提前作出解决方案。
3、智能采摘和分拣
尤其是,人工智能普及之后,果蔬的智能采摘将会逐渐盛行。
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广泛运用在农业存在的重复工作中,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对农作物进行精准采摘、嫁接、分拣等一系列动作,缩短农民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4、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已经成为提高产量、赢得市场的关键方式。
尤其,温室大棚改变农产品上市时间。比如,温室大棚的运用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总结来看,农业客观问题必将长期存在,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种植将会更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03|小结:互联网种植的终极目标
其实,互联网种植业还存在2个痛点:1)人才缺乏,很多技术由互联网公司研发,但可能对农业不了解,从使用者来看农民对种地熟悉,但对互联网不了解;2)产业延伸存在短板。互联网技术应用农业的关键是高产高效高价,解决种得好的同时,必须要提升农业产业提升。
所以,种植业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前提,我们还需要不断变现或者高效营销,在种得好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卖得好。
我们也看到一些农场,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还借助互联网众筹、可视农业、会员制、休闲经济等新模式延伸产业,助力产品大卖、帮助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