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之城后 成都会成为微博之城吗?
文/张瀚月
来源: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
成都是座什么样的城市?社交网络时代的公众语境提供了两个答案。
一个是有别于北上广深繁忙节奏的理想主义城市。从民谣到美食,人们将这座城市视作慢节奏生活的模板,有意无意地在谈论这座城市时,刻意以故事化的包装拉开它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另一个则是拥有高曝光率、高话题度的网红城市。2018年4月,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成都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仅次于传统一线城市“上北深广”。
而在更具体的《中国流量经济指数开展陈述》中,成都在资金流、物资流、学问流、消息流、人才流五个核心指标中表现同样出色,在31个都会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遥遥领先重庆、西安、贵阳等其他社交网络语境中公认的网红城市。
不过理论上,“理想主义”与“网红”是很难在城市气质上共存的。
一方面,人们对理想主义生活方式的追捧本质上“摆脱现实压力”的诉求转移,而另一方面,“网红城市”的标签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却意味着更多的压力,比如是否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来满足陡增的消费需求,抑或是否有足够的经济硬实力来让陡增的消费需求完整地以经济发展的形式健康落地。
与丽江、凯里乃至厦门这些看上去已经完美平衡“理想主义与网红气质”的城市相比,成都还有一个更鲜明的难点:这可是一座人口超千万、GDP破万亿的国家中心级城市。
成都需要我们打破固有认知去进行重新解构,比如“网红经济”为什么会形成?“网红”对于城市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网红”真的可以成为“经济”吗?
成都是怎么变成网红城市的?
四川是有网红基因的。
从地缘上看,丰富的地貌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四川文化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多样性,比如人们印象里四川人都吃辣,但湿热的气候让四川也成为了国内重要的蔗糖产地之一,并以此造就了“糖都”内江;还有人们印象里四川人最著名的“慢节奏”生活方式,但实际上更有江湖气息的码头文化,在长江沿岸的宜宾、泸州就已经充分萌芽。
而这样的多样性非常契合社交网络时代的内容传播环境:
-内容取材上,社交网络时代以图文、短视频、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传播结构,具备信息干扰更少、注意力更加集中、表现方式更加具象化的特点,适合用来表现人文环境、生活方式、自然景观等可视化内容;
-市场需求上,社交网络时代快速的信息迭代,以及不可避免的信息过载,让市场对于内容差异化的需求异常敏感,也随之更加强调传播主体的内容储备以及内容多样性。
简单来说,四川在社交网络时代的“流量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自古以来就身处四川文化窗口位置的“成都”,也就自然而然具备了将理论上的必然进行几何倍地放大的能力。
以网红经济从业者为例。有数据显示,在全国27家直播平台、超过87万主播中,成都主播数量排名是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成都在网红店活跃度上也有相当亮眼的表现。据第三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是网红店消费最活跃的内陆城市——考虑到网红店的主力消费人群聚焦在23-28岁年龄段,这显然是衡量一座城市“网红经济”是否活跃的硬指标。
而相比其他网红城市更进一步的是,成都的“网红气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不断向完整的产业进化。
据《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伴随着网红经济的逐步专业化以及MCN机构产业的完善化,网红与MCN机构签约成为专职网红成为了一种新趋势。新一代年轻人不但有着一个网红梦还正在把“玩”变成了可以用来谋生的工作,这甚至还影响了新生代群体在毕业后对城市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成都。
据短视频工厂不完全统计,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共有9家MCN,并且多数为头部MCN。例如,有“洋葱视频”、国内最大女性美妆时尚MCN机构“摩卡视频”,以及国内最大的美食垂直类MCN机构“瘾食文化”等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MCN机构大多分布在美妆、艺人、美食等领域,与成都的的网红基因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看似悠闲惬意的背后是快速迭代的稳健运作。
而如果说MCN机构的强势崛起,来自于资本市场与舆论的共识结果,那么来自官方层面的推动,则给行业的发展乘以了一个正向的系数,让成都目共睹的系数级增长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
2017年成都首创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培育新经济的多元化场景,为新经济发展培厚市场沃土。众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充分展现出城市发展的崭新路径和蓬勃生机。
网红经济作为互联网模式下粉丝经济与体验经济融合的新经济形态,在成都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再加上如今背靠MCN机构对红人赋能。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如今的互联网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之争或是模式之争,而是流量之争。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共同体的流量战场。这种竞争并非在同一个产品逻辑赛道内竞争,而是基于流量抢夺的“跨界产品”之战。
这不仅对网红经济产业链的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成都网红经济接下来发展的一次解构:如何加快网红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协同效率?成都又要如何从一个网红城市跨步实现整个成都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红城市”是如何变成“网红经济”的?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对网红经济产业链来说,其本质依然可以理解为“岁月”。这个“岁月”不是指时长的相叠,而是“岁月”中裹挟的“内容”。
蒙眼狂奔内容混战的时代,内容的存在形态是散的,内容生产的目的是换取流量。随着如今对内容的要求已经达到“工业化”,如何通过MCN机构形成产业链里内容制作,公关营销,平台方,企业品牌主,红人kol五方的闭环,实现“给岁月以文明”才是下一阶段角逐的关键。
在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微博超级红人节正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就MCN机构而言,靠赋能红人和内容输出实现变现模式多元化的时代已经过去,MCN必须进化为:带着红人和内容,对企业品牌主的营销服务机构,即深入产业上下游,形成全链路闭环。
首届落地成都的微博2019超级红人节释放出一个信号:微博正凭借其独有的社交媒体生态更近一步的从垂直领域出发为产业链各方赋能,推动网红经济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并为成都网红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首届落地成都的微博超级红人节对互联网以为着什么?
这届红人节融合了超级红人节和微博V影响力峰会两个年度活动,前者通过互动展区、红人盛典和大V见面会等形式,将线上的粉丝经济成功引流至线下,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网络红人经济生态,后者则是分享剖析垂直领域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此次分论坛主办权益首次释放给了垂直领域头部MCN机构,让专业发声。整体来说,MCN机构、红人大V、粉丝、品牌方等都得以深度参与其中。
微博从“极速传播”这个点切入,坚持以“人”为核心来运营,流量分发对底层逻辑和北极星指标在于复播率,哪个内容被用户反复看得多,微博就导流给哪个。用十年形成了“名人、明星、热点”这条线,再从这条线形成了“多元内容、多元用户”面,进而构建了“社交媒体生态”这个体。
正如微博CEO王高飞所言,社交媒体领域正在走出野蛮发展、宽松管制的小气候,微博希望能为媒体和自媒体打造一个可持续运营的平台。随着平台流量的稳定增长,微博将强化私域流量的私密性,并针对公域流量进行垂直化扶植。
截至今年6月,微博平台上头部作者规模达到78万,其中大V用户规模快速提升至接近6万,一年净增长2万。同时,微博覆盖的垂直领域进一步扩大到64个,月阅读量超过百亿的领域增至33个。用户在微博上也变得更加活跃,今年上半年,微博流量和互动量的同比增长均超过了20%。
已经成为各领域红人成长的标配平台的微博之所以选中成都落地,助力成都成为“微博之城”,最看中的也正是成都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得天独厚“快耍慢活”网红基因背后的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实力。
成都快与慢融合的“三城三都”建设与微博打造红人经济的愿景不谋而合。“以红人经济传播城市文化,这是一个互赢的合作。”微博用户运营总经理陈福云在接受成都日报采访时表示借助微博的传播平台,能让更多人系统的了解成都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吸引更多眼光。
成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积累,网红经济在社交移动网络时代迎来爆发是必然的,但现下成都在网络搜索上缺少差异性的结果,这会直接阻碍到成都网红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产业和稳定支柱。
简单来说,成都这座城市的网红气质和形成一个健康、工业化的网红经济中间是有一定隔断的。成都要想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红经济体态必须要基于两点∶一是,上下游有了工业化、精细化的可能性,有了生产高规格产品的空间;二是,具备上升通道,有才华的年轻人就更有可能全职从事这方面工作。
微博除了正在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外,还可以通过其精准的大样本为成都对接相应的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蓉。比如,外来游客第一次第二次来蓉,都会去看大熊猫或者锦里。但第三次、第四次应该去哪里?这就是微博要推广的方向,也是双方合作双方沟通的重点。
文艺在左,市井在右,成都却两者兼容。微博的助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座千年蓉城繁华背后的人情味和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