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的故宫,竟然可以这样科技“养生”
卸任故宫“看门人”后,单霁翔接任故宫学院院长,依然奔走在推广故宫的一线。
他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自己当“皇上”的趣事。
养心殿内,西暖阁前,单霁翔“端坐”龙椅,单独召见大臣聊两句。
大臣挺会聊天。
单霁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 故宫
单霁翔提到的这幕“君臣奏对”,发生在故宫 “发现·养心殿数字体验展”上。在这套应用系统里,每个大臣都可以“对答”五百多句话。
前几年,养心殿开展修缮,展区一度不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于是为游客搭建了一座数字博物馆,让人人都能“走”进数字化的养心殿,批阅奏章、密谈臣僚,或者带上虚拟现实头盔,御览殿内陈设,倒也惬意。
“科技对有着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意味着什么?”单霁翔发问,却又“明知故问”。
“沉睡”的宫殿和文物一间间、一件件陆续被唤醒、激活。如今近600岁的紫禁城,科技已是无处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们和古老的故宫一样,在“智慧城市”中,过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断升级。
01
文物不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仅“复活”了养心殿——这个清代先后八位皇帝居住、办公、学习的超级SOHO(家居办公)区,养心殿的很多“宝贝”也在高科技帮助下重新焕发生机。
其中就有鲜为人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唐卡。
养心殿佛堂与皇帝的寝室紧密相连,堂内挂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习密法的重要法宝,260多年来秘不示人,法相庄严。
凭借现代科技,故宫文物医院的文物修复专家们能够对这些唐卡进行诊断治疗。
专家告诉我,通过小分子结构设备、热性能设备、应用文物CT机等,修复师们对唐卡正、反面仔细拍照,“地毯式”扫描,发现了多种病害隐患——虫蛀、龟裂、尘垢、装帧断裂、缝线开裂、颜料脱落、颜料褪色、画面褶皱等,然后逐一标注病害示意图,拿出“治疗方案”。
● 故宫文物医院“病害示意图”,摄影:麦伦
文物的养生之道,在于修旧如旧,不仅是材料的复原,更有工艺的“复活”。在三维视频显微镜下,修复师们轻轻拨动一根根丝线、挂绳,亲自动手反复计数、反复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夺天工的诀窍。
比如穿珠堆绫上乐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颜料“画”出来的,而是人工精心编织的杰作。蓝色双身、四面12臂的上乐王佛周围,还点缀着682颗小珍珠。当上乐王佛头像放大20倍以后,直径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纤毫毕现,串联并联的“钉珠绣”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镜头放大100倍后,金线、银线等各种材质间的搭配技巧、编捻工艺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复现。
● 左:璎珞串钉法(显微镜20倍);右:捻银线(显微镜100倍)
专家们还据此复原了唐卡背后的“3D立体打印”工艺——堆绫绣。史书记载唐代明代称之为 “剪彩”,即将各种颜色的绫子剪成花样,堆积粘贴,做成图案,这种绣法在明清时期大量使用于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说,还可以根据需要填充或垫高,形成立体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医生的精心诊疗下,毛孔渐渐舒展,呼吸开始恢复,前世今生的记忆得以重启,从色泽纹理到气场神韵,仿佛都“活”了起来。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说,全世界只有我们故宫可以修复这个工程。”单霁翔自信地说道。
02
把脉故宫生态圈,科技养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个迷你的生命体。而整个故宫,则构成一个更为庞大的生态系统。
游客,文物,建筑,环境……多个子系统在生态圈中缠绕交织、互相影响。如何保持它们交互的距离、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 故宫文物医院
在故宫文物医院入口的简介板上,写着一项职业名称很有意思,叫“文物预防性保护”。西医有“预防治疗”理论,中医也讲究“治未病”、“养生”,二者实有相通之处。
故宫生态系统如此繁芜精微,若不防微杜渐、综合调理,难免会给文化遗产带来不可逆的损害。回顾近年故宫发展历程,单霁翔对此“开”出了一份养生处方报告:
——畅通“经脉”。汹涌的人流一直是故宫生态系统中的最大“压力”。得益于手机预约、网购门票,轻轻扫码,游客的观展体验提升,建筑、文物承受的压力也相对减轻。2018年故宫全年游客达1700万人次,曾经水泄不通、排队购票的“肠梗阻”,却未复现。
——清热去“火”。故宫生态系统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宫大院砖石结构的建筑都会着火,故宫防火的压力更大。单霁翔说,故宫近年建立了五个中控室,五个大屏幕连接3300个高清摄像头,进行全方位监测,还在故宫遍设高压消火栓点位,为古建筑屋顶架设科技防雷设施,甚至研发灭火机器人、专用驶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装备等,守住故宫生态系统的“保命线”。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后
——“明目养颜”。单霁翔回忆,过去参观故宫的人都会抱怨:大殿都是黑的,为什么不能照亮?故宫只好耐心解释:陈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凭借不发热光源照明设备,最终点亮了游客的双眸,也点亮了紫禁城的容颜。
——“安神醒脑”。故宫库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阁,游客鲜有机会能细细把玩品味。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喜欢故宫文化的手机用户都可免费收到图文并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宫电子便签。端门数字博物馆让游客在线浏览1200多间古建筑的细节信息、1500块地毯的花纹质地,并且有机会描红临摹7500件书法作品,机器阅卷打分。
单霁翔说:“当它们走向生活,才会呈现出魅力,才会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上,这位故宫前任“看门人”表示,故宫的文化遗产不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撑。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们的生活,也让古老的紫禁城“养生”更有实效。
● 故宫养心殿
让我们回到养心殿。
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匾额“中正仁和”。这四个字,意为秉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颇为耐人寻味。
其实,故宫生态系统运转的奥妙,就在于系统整体与局部、当下与未来之间都能兼顾中正平衡,每一个子系统都能健健康康地“活”起来。
维持这种平衡和谐状态,需要“智慧算法”,这也是一代代“活态”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所在。
03
从故宫到天下:
万物互联透明,生活更加美好
两百多年前,端坐在养心殿里批阅奏章的皇帝,淹没在一道道奏折、一个个方块文字之中。受数据与信息的算法所限,小至宫中库存账目,大到天下江山,帝国统治者掌握的信息并不直观,也并不透明。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及5G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臻完善。更优化的算法,让故宫生态系统每一个层级的“生命体”都与古今中外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的结果,就是故宫更开放透明了。更重要的是,宫禁之外的天下,也变得更加畅达、公平、透明、高效。
这是一个万物皆可互联、互“加”的时代:
科技赋能“互联网+”,也让企业和民众的需求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连接起来,我们能感受到市场监管力度在“加”、政府优化服务在“加”、企业活力在“加”。
在平安智慧生态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安的智慧城市项目,依托互联网生态入口,尝试在政府、企业、市民之间做好互联互通的“加法”。
● 在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上,单霁翔说:“我知道平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企业,从蛇口出发,几十年创造了如今的奇迹,是因为拥有伟大的理想——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平安找到了正确道路:金融+生态+科技。”
比如深圳商事信用系统,集纳了该市319万家市场主体信息,平台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征信数据、多个维度的企业标签以及企业行为数据,梳理企业征信信息,并提供给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企业的优良情况来监管高风险的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监管效率。
● 三十年来,平安看见美好生活在发生,今天它正在通过“智能生活”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而面向深圳市民推出的“i深圳”APP,三千多种不同服务应用整合到手机方寸之间。推广不到半年,超过1200万的市民用户告别了排长队、来回跑,只需指尖操作,就可享受涵盖政务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八大板块的服务内容,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智慧服务生态圈:政府的透明度、政务服务效率得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办事成本下降、满意度提高,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 除了智慧城市之外,平安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应用场景还包括用户车险理赔、客户智能语音服务、小微企业信贷、辅助医生诊疗、智能影像筛查、智能疾病防控、智慧扶贫、智慧交通及智慧贸易等。
在进入第四个十年之际,平安构建了8大研究院,近50个实验室,以年收入1%的科技研发投入聚焦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和智慧城市三大领域。中国平安过去十年的“科技+金融”战略,正在被“科技+生态”所取代。
算法即效率,效率生智慧,智慧济天下。
世界,因此变得更加美好有趣。
这,也是中国平安致力于用科技赋能生态,为实现你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动力所在。
(图片来自中国平安、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毛思雨
作者:麦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