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揪住韩国“打七寸”,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机遇与警示
导读: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如果不能将核心技术、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日本限制相关物品出口,可能破坏韩国电动车产业未来,则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反思,当然,也创造了机遇。
8月2日上午,日本内阁批准通过《出口贸易管理令》修订案,决定把韩国排除出获得贸易便利的“白名单”,预计于8月底实施。该名单包含27个国家,韩国自2004年加入该名单,至今已有15年,但却将成为第一个遭排除的国家,这标志着日本与韩国在经贸领域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7月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宣布,自7月4日起,包括“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3种材料将限制向韩国出口。
韩国业内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指定限制出口的三个品种,是生产半导体和显示器面板所必需的材料,对依赖日本供应链的韩国而言,无疑造成了巨大打击。
两国之间,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口水仗,由于双方都不肯退让,显示强硬姿态,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韩国甚至不惜向美国施压,来调停此事,可美国似乎“不好意思”。
从这次事件,联想到此前的华为和中兴,不难发现,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如果不能将核心技术、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也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日本限制相关物品出口,可能破坏韩国电动车产业未来,则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反思,当然,也创造了机遇。
过度依赖日本,韩国深度忧虑
汽车K线查阅资料发现,韩国依存度较高的日本企业TOP10中,电子机器、精密机器、机械等电子系厂家、化学系厂家等企业居多,实际上从在韩国有业务的53家日本上市企业的销售额来看,大约有6成为上述行业。这些基本上都是手机、超薄电视、汽车等工业品的基础部件。
7月28日,据韩国《亚洲日报》报道,韩经济研究院发表《韩日主要产业竞争力比较及启示》报告显示,去年韩国对日本进口依赖超90%的产品共48项,总进口额达2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1亿元)。
具体来看,韩国矿物产品进口额为10.9亿美元,化学工业或相关工业产品为5.4亿美元,塑料橡胶等产品为5.1亿美元;纺织用纤维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为99.6%,化学工业或相关工业的产品为98.4%,汽车、飞机、船舶及运输机械相关产品为97.7%。
报告分析指出,针对韩日贸易专业化指数(TSI)分析结果显示,韩国大部分重化工业落后于日本,韩国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都相对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宣布限制对韩国出口,或将严重威胁韩国经济增长。
在此背景下,韩国不免担忧,其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及产业布局也会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均是当下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智能手机一样,汽车智能化最关键的一步便涉及到芯片、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重要部件。
由此看来,日本限制三大原料出口韩国一事,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据韩媒报道,继限制向韩国出口半导体材料之后,日本正在酝酿向韩国出口电池材料的限制令,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审查与电池有关各种核心材料的规定。也难怪韩国像炸了锅,认为日本此举会破坏韩国电动车产业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动力电池产能布局,原材料供给短缺无疑将制约其扩张速度,甚至对其造成严重打击。
日韩交锋,中国迎来机遇?
当然,两者的交锋,很可能随着美国的介入出现缓和。不过,随着日本限制出口韩国事件发酵,中国相关产业或迎来一次发展机遇,提升自主核心竞争力。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计划主任路易斯表示,尽管经过40年的投资,目前中国仍然无法制造先进半导体,中国使用的半导体只有16%是由该国生产,其中更只有半数是由中国公司制造。
而在5G产业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大潮席卷下,芯片、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掌握在谁的手中,都决定这未来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
首先,受本次事件影响,日本和韩国长期形成相对稳定产业链关系,由此将发生改变。随着日韩贸易战给产业链格局带来的新变化,中国企业有望破局,迎来半导体芯片行业的机遇。
据韩国KBS电视台报道,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企业近日派出高管前往中国,寻找新供货商,并陆续向一些中国企业开出半导体产业重要原料——电子级氢氟酸的订单。
《日本经济新闻》则称,三星电子、SK海力士已着手对非日本厂商的氟化氢进行性能试验,供应商很可能是中国企业。
引人注意的是,随着产能转移,相应的产业投资也将有所增加,先进的设备工艺、人才以及管理理念可能将涌向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芯片发展将迎来技术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升。
届时,中国芯片、原材料供应、电子元器件,在自主发展、构筑强化本国产业链的同时,也将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而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上,也将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不论日本是否会向韩国出口电池材料的限制令,吃过依赖日本进口苦头的韩国,也将会在电池材料方面采取举措。
目前,韩国电池企业在电池材料方面的应用,尤其是隔膜材料,如旭化成、东丽等产品进口对日企依赖度高,因此,推进锂电池隔膜采购多样化也将被韩国电池企业提上日程。
从路径来看,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将进口隔膜产品国产化,二是寻求其他替代供应商。
事实上,今年以来,韩国电池企业在隔膜供应链采购多样化布局方面已经开始加快脚步。
5月,LG化学与上海恩捷签订5年合同订单;星源材质从2013年开始就与韩国LG化学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纽米科技也是LG化学产品长期保持稳定的供应商……
技术方面,中国隔膜企业也在积极配合头部电池企业需求,无论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储能领域还是在3C数码领域,为其提供薄型化、高韧性、高性能隔膜产品。
在产能布局方面,今年以来,包括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纽米科技、上海恩捷等都在加速扩张/释放产能。
中国为何要抓住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韩国供应链采购多样化趋势转向中国,在技术、产能、资金等方面已经做足准备的中国隔膜企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市场增长空间。
不仅如此,这也将对中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整体来看,日韩事件的发展,或将推动中国电动车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在核心竞争力上的提升。
当然,这也为中国汽车公司敲响了警钟,因为目前不少中国电动车供应商,在核心部件方面,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笔者依稀记得,日本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国,也是全球领先的元件厂商主要出口地。当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发生,震动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神经,中国市场上不少电子产品售价飙升,依赖日本上游核心部件的公司面临着零配件短缺的烦恼,不少中国汽车公司也因此缺乏电子核心部件而停产。
如今,面对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时期,中国已经在电动汽车、智能汽车和互联网走在了前面,如果没有培养出一批强大的技术公司,那么这微弱的起跑优势也可能瞬间被逆转。
因为从传统汽车产业来看,这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例子以及教训。试想爱信、电装等日本供应商突然遭遇自然灾害,将有多少中国企业被迫停产。所以,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更多的华为。
K线点评:危机与机遇引发的思考
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经济由全球所有国家共同组成,一方受损,其余国家多多少少也将受到牵连。因此,不管是哪个产业,哪个国家,发动经济制裁,并不是上上策,毕竟,制裁的不仅是对方,还有无辜的他人,以及自己。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式,谁又会是赢家呢?
日本与韩国的纠纷,虽然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但也不免使人警醒,掌握核心技术、把握经济命脉、拥有重要资源的重要性。只有将关键的核心技术、经济命脉和重要资源紧紧抓在手中,才不会受制于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闭门造车,毕竟,历史告诉我们,闭门造车的路,也是走不通的。
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合作,各有所长,相互融合是趋势,更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核心竞争力,和关乎命脉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