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代发包收录,纯手工外链代发就找老客外链吧

站长新闻

您的位置:老客外链吧 > 站长新闻 > 科技 >

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三年之内,区块链行业的“iOS系统”一定会出现

文章来源:老客SEO 作者:老客SEO 人气:16 时间2019-08-03 06:20:06

从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经所到火币大学,于佳宁完成了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身。转身的信心源于他对中国新经济和区块链产业的多年研究。在起草《2018年产业区块链白皮书》时,于佳宁曾预言:三年内,区块链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为了把预言转变成现实,他决定从区块链教育切入,帮助传统企业转型。

日前,在首期火星特训营第三次课程上,于佳宁受邀参与主课程授课。课程间歇,火星财经(微信:hxcj24h)独家采访了于佳宁。他认为,区块链与产业结合是大势所趋,未来会诞生一批区块链领域的独角兽,其犀利观点如下:

1.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区块链。三年之内,区块链行业的“iOS系统”和“安卓系统”一定会出现。

2.区块链培训既会是教育行业的重要风口,也将是“区块链+实体产业”应用落地的助推器。

3.在区块链领域,互联网巨头和初创公司的身影都不会消失,短时间内齐头并进的现象仍会持续。

以下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一、新一批独角兽呼之欲出

Q1:对比传统互联网,区块链领域是否也会诞生一批独角兽?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独角兽?

A2:毫无疑问,区块链领域会诞生一批新的独角兽。

过去其实已经有区块链领域的新独角兽甚至是巨头公司出现,比如以太坊,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曾经跻身于全球准一线互联网公司行列,市值超过百度公司,接近高盛集团。

未来,公链会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运营公链的社群一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之一,只要开发的DApp找到足够好的场景,会产生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

过去互联网公司最大的门槛是品牌护城河,它们基于品牌优势,在推出产品时往往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但大公司内部的运作情况,包括是否存在个人数据滥用、财产挪用,并不清晰透明,用户对大公司的信任是不充分的信任,甚至是无理由的信任。

未来基于区块链的平台,可以将用户基于品牌的信任转为基于技术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大公司的护城河,让初创公司可以快速实现用户增长,为创业企业提供了成长为BAT或独角兽的新机会、新捷径。

Q2:对于区块链,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初创公司,都在纷纷布局,您认为谁的机会更大?为什么?将来的竞争格局会是怎样的?

A2:各有各的机会。

巨头的布局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和实验性,因为巨头已经意识到我前面讲到的逻辑:基于品牌的信任价值在下降,基于技术的信任价值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巨头也普遍意识到需要及时转型,否则就要在价值互联网时代凉凉了。

不过,巨头真想拥抱区块链其实挺难的,难点在于组织结构和治理架构。这些互联网巨头沿用多年以股权为基础的治理机制、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明确的公司雇员界限难以彻底转变,决定了其很难完整实现区块链变革。但初创公司从一开始就采用最前沿的新兴组织形式、治理机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目前巨头开展的区块链项目多是转型的试验田,未来必然将会把更多的业务放到区块链系统上运行。当然,以巨头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把区块链技术利用好,竞争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保持。

因此,在区块链领域,互联网巨头公司的身影不会消失,初创公司更不会离场,短时间内齐头并进的现象仍会持续。

二、互联网发展高地仍将领跑

Q3: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区块链,涉及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您认为哪些区域会领跑?领跑者需具备哪些特质?

A3:在过去互联网时代发展较好的创新高地,区块链发展也不错,因为这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氛围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BAT所在的北京、杭州、深圳等等。

北京的优势在于创新氛围足够好,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实验室林立,百度、小米等精英公司汇集,人才优势令其他地区望其项背。

深圳诞生了腾讯和一大批科技金融机构,其公平的市场环境、热忱的创新改革精神是核心竞争力,金融业竞争激烈,企业自身转型需求迫切,平安、招商银行等很多机构都在拥抱区块链,且都取得了很明显的进展。

杭州传统产业相对薄弱,在上一轮数字经济发展中取得了领先地位,诞生了阿里巴巴等伟大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氛围浓厚,当地政府扶持力度大,既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吸引了创新人才。

上海一直在金融、贸易等方面突出,也聚集了万向、众安等很多区块链公司,大多跟金融、贸易高度相关。

北上杭深作为数字经济重镇,将在区块链时代发挥更大作用。但其他地区依然具有赶超的机会,就像企业把区块链看做赶超BAT的机会一样,这些地区也有借区块链实现突围的可能,把自己打造成新型数字经济的高地。

当然,各个地区要想发展好区块链产业,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招商等政策, 最关键的还要有相关的人才政策,如果没有人才,任何再好的项目也深入不下去,人才成本直接决定项目运作成本,人才高度决定技术水平。

其次,要加深对区块链的总体理解。政府要想产业上链,应让政府自身先上链,比如公共服务上链、基础设施上链等,只有深度理解区块链的三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才能给区块链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和优越的环境。

三、区块链+产业的5个误区

Q4:您在各类分享中一再强调“产业区块链”,具体而言,您认为区块链会在哪些产业率先落地?

A4:在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产业,区块链越容易落地。

比如,金融行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系统建设完备,很容易接入区块链,应用可以较快取得成效;区块链+版权项目也比较火,因为版权也高度数字化,比如阿里文学、腾讯视频等平台,都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区块链容易落地应用。

比较难的是传统制造业,一要完成实物上网,二要实现信息上链,信息上链容易实现,但实物上网并不容易,因为好多实物没法完整、可信地映射到网上,这需要下一番功夫。

Q5:据您观察,目前区块链和产业的结合还存在哪些误区?

A5:1.把区块链乱象当成本质,比如有人借区块链进行非法集资,甚至非法传销;

2.过分把区块链当做金融工具,而不是赋能实体经济的技术工具;

3.认为区块链过于遥远,是极其高科技的事情,跟自己无关;

4.对区块链过分狂热,不去深入思考区块链的应用边界,没有详细评估就盲目上链;

5.认为区块链开发很容易,只是一个新兴的数据库技术,在资金投入、系统运维等方面的挑战没有合理的心理预期。

四、区块链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Q6:您之前在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经所任职,大家习惯称您为“于所长”,现在加入火币大学成为“于校长”,您如何看待两种身份的转换?转换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6:在原先的单位,可以用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更好地与国家战略对接。当时我的文章《区块链将成为实体经济振兴的助推器》仅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的阅读量就超过150万,这肯定不只是链圈的人在阅读和转发,也让很多圈外的人理解区块链的价值和意义。

我当时感觉整个区块链行业太过于关注技术等层面,忽视了与传统产业的实质性交流,以及与国家战略的契合。这会成为整个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制约点,也会成为影响区块链落地速度的难题。

从原单位离职,是由于个人和家庭原因。加入火币大学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我希望从知识普及和意识唤醒为切入点,推动区块链的落地,这也是我所擅长的,也是我热衷的。

区块链教育也属于区块链行业,而且是能最快落地的项目之一,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扎扎实实推动行业发展的机会,跟过去做的事情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此前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把行业发生的事以及背后的逻辑翻译出去,现在则专职把区块链行业好的思想和模式推广出去。

Q7:您曾在火星公开课中提到,火币大学要像当年马云早期对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科普一样,站在区块链大潮上为企业老板指明方向,能否具体介绍下?

A7:我认为实体经济转型的速度会比互联网企业慢,因为实体经济船大难掉头,既涉及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冲突,也涉及文化层面、组织层面的冲突,具体会涉及到薪酬体系、企业资源分配等一系列调整,要把区块链的基因注入企业内部,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痛苦而艰难,无法一蹴而就。

我认为,“区块链+”会比“互联网+”来得更猛烈、更迅速、更彻底,它不是简单的业务方式变化,也不是简单的营销渠道变化,而是整体组织架构、运行逻辑、分配关系的变革,影响程度将比“互联网+”深十倍;同时,爆发式创新是区块链的特点,因此“区块链+”的普及速度将比“互联网+”快十倍。一般企业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提前布局,恐怕难以在“区块链+”大时代获得优势。因此在区块链的浪潮下,我们认为,只有能够洞察未来的“穿越者”才能得以生存。

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区块链对产业变革的影响、“区块链+”的商业逻辑、企业可以做的战略规划,让企业把“区块链+”转型纳入战略层面,让企业踏上穿越到未来的时光机,站到未来看现在,获得“区块链+”时代的先机。

我们也会结合企业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真正走到产业一线,让整个中国大地掀起“区块链+”转型的浪潮,帮助企业家们成为区块链时代的弄潮儿,从而诞生出新的一批BAT,带动一批新的独角兽,也为各行各业转型提供范本,也为新的创业者提供新的标杆和激励。

Q8: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在开设区块链课程,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区块链教育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A8:区块链教育会是教育行业的重要风口,也是“区块链+实体产业”应用落地的助推器。

学位类区块链专业教育一定会广泛开展,因为区块链各方面人才供给严重不饱和。目前区块链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整体偏差,需要更专业的科班人才填充,包括技术人才、市场人才、运营人才等,尤其是技术和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区块链融合了太多的技术,比如密码学、P2P网络、分布式存储、云计算等等,而且还涉及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学科。区块链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高度复合型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学位类教育一定要体现出更强的实践性,产学研共同培养,提供相关的实习机制、交流机制等。至于非学位教育,市场将会更加庞大,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一定要跟产业结合,具备为行业提供全周期的服务能力,帮助企业转型。

总之,区块链教育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五、“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产业”

Q9:据说您在2016年年初就组建了一个“中国区块链民间研讨群”,跟朋友、知名区块链博主、业内专家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与产业结合应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件事?这个群后来的运营情况是怎样的?

A9:我其实从2012年就开始研究比特币,后来一直对比特币、瑞波技术、以太坊等密切关注。到了2016年,区块链落地速度加快,尤其是R3(R3区块链联盟)风头正盛,很多人都在关注,周围人讨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记得当时在一个小型研讨会上拉了一些朋友建群,随后的成员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一开始偏技术,后来主要是落地应用,从中能感觉到区块链的落地速度越来越快。

我在这个群里不仅学到了大量知识,也坚定了对区块链的信心,因此从2017年起开始提出了“产业区块链”概念,参与各类研讨会,讨论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等。这也是区块链社群组织力量的一个例证。

Q10:从2018年初开始,您带领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和研究,对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模式、趋势和应用落地情况进行了系统性总结,组织15家单位、40余位专家共同撰写了《2018年产业区块链白皮书》。在此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记忆深刻或有代表性的事件?

A10:在腾讯做调研时,李总(腾讯区块链总监李茂才)介绍了他们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公益寻人链”。

以前腾讯系的各大公益寻人平台独立运营,每家接到报案后需要几个小时核验才能发布,整体效率低下,重复报案、重复核验也很常见,即使一家平台找到了失踪者,也很难及时反馈给其他平台,其他平台很可能还在继续发布寻人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基于此,腾讯做了个联盟链,把多个寻人平台的数据打通,使得各大公益平台能够及时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这个系统,李总的同事在晚上报案后,第二天一早就找到了走失的爷爷,非常幸运也很美好。

听完这个故事,我在感受到了温暖之余,意识到这种系统是很有意义的,解决了过去很多信息系统没法解决的问题,降低了信息共享的门槛,让整个社会运行更高效、更顺畅,对区块链的发展也更有信心。

Q11:您的研究特点是覆盖面广、涉猎领域杂,那么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您感觉对区块链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A11:我一直认为区块链是协作的信息化系统,参与节点越多,价值越大,更适合在弱信任环境下使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本身的综合性非常强。

为什么现在大家觉得区块链研究和落地难呢,因为它离个人生活比较远,就像我们之前研究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时,其中To C的产品很好研究,因为能切身体会和感受的到,但To B类的业务就不好理解,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行业的痛点、解决方案,也不好判断数据的真实性。

区块链解决价值传输的事情,本质上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大家感觉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心化机构的运行效率还不错,但在实际的商业环境中,各类资产的确权、价值转移是很麻烦的事情,痛点很明显。

区块链最终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但首先影响的还是产业发展方式和形态。以往搞信息化研究和工程,视野基本上都局限在单个企业、单个主体内部,但区块链的涉及面非常广,将不同角色的协作流程实现信息化,需要对各方角色的痛点、诉求等了解清楚,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产业链不够理解,就会对区块链项目产生怀疑。

对于我来说,各类产业都研究过,比如互联网金融如何运作、制造业供应链是什么形态、产业园区如何升级等等,同时特别理解区块链带来的实际价值。

六、“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区块链”

Q12:您曾在白皮书中预言:三年内区块链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支撑您做出这个预言的依据有哪些?

A12:首先,我通过调研看到,目前“区块链+产业”的基本模式已经成熟,很多项目通过自搭联盟链或基于BaaS服务部署,都已经跑通了。基于区块链的商业模式和落地路径已经比较清晰,体现在产业协作环节信息化、电子信息可信化、数据资源资产化等7个方面。

其次,产业需求已经被唤醒,大家都开始研究区块链,带着不同的需求探索这项技术,这也是区块链爆发的前提。

技术层面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三个月或三天,因为公链的基础设施是区块链能否广泛落地的重要前提,如果基础的操作系统不完善,开发效果肯定不理想。如果没有全球化的操作系统、基础设施,区块链应用开发和运营的难度和价格就一定会居高不下,很难广泛落地。

这实际上是底层技术的限制,能突破吗?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现在都在研究区块链,蜂拥进入这个赛道,倾注的社会资源也越来越多,说明大家觉得这个圣杯并不遥远。

我们曾感叹比特币的天才设计,也感叹以太坊的落地速度,同样,我们在几年之后也会感叹新型公链的诞生。三年之内,区块链行业的“iOS”和“安卓”系统一定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平台一旦成熟,大规模应用的出现不会遥远。

Q13:很多公链项目号称超越以太坊,但至今为止不仅没有超越以太坊,反而发生了集体踩踏,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13: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超越,不如说是抄袭。据西安交通大学和Netta实验室的研究报告显示,80%以上的项目涉及代码严重抄袭,可见大部分项目没有真正的原生创新。

ETH价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CO的没落,因为之前确实出现了很多空气币项目,连抄袭都懒得去做。还有一些项目虽然一直在开发,但低估了开发的难度,开发出来的东西根本无法超越以太坊,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

这意味着区块链本身需要变革,破除ICO乱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以前发币基础设施的以太坊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价值也会重置。当然,并不是说以太坊不行,而是过去ICO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作为区块链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太坊不会轻易倒下。如果以太坊倒下,一定是被更强的技术超越,而不简单是市场炒作的结果。以太坊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取决于技术创新速度和效果,比如分片、侧链技术以及共识机制的改变等。

Q14:如果说公链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那您认为什么样的公链才符合这一要求呢?

A14:首先,大家目前关注的TPS还是很重要的,这是基础。当然,“不可能三角”问题反映了一个权衡关系,即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安全、高效、高可信的完美公链,但会出现相对完美的公链,比如出现20万TPS的公链,但安全性可能不高,或者可信性相对较差。

鉴于“不可能三角”,我们在安全性、可信性和高性能等方面很难兼得。因此我认为未来可能出现几条公链并行的情况,每条公链会基于某些行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的行业类别去设计,从“不可能三角”的某几个角度出发,有的公链侧重于安全,有的侧重于效率,有的侧重于可信性。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外链咨询 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juxia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