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代发包收录,纯手工外链代发就找老客外链吧

站长新闻

您的位置:老客外链吧 > 站长新闻 >

千年房山石经,石料从哪儿来?

文章来源:汉白玉产地 作者:老铁外链 人气:20 时间2022-08-12 10:25:22

雷音洞石经为青石类大理石

从市区向西南约七十公里的房山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云居寺。古刹不远处,是享誉中外的石经山。山顶处有九个上下两层分布的藏经洞,珍藏着自隋朝至明雕刻的石经4000余石。

这九个藏经洞中,雷音洞是石经山年代最早的藏经洞,其中墙壁镶嵌着石经山刻经事业开创者隋末僧人静琬最初镌刻的146块石经版。他于乱世发愿刻经于白带山,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跟当时周边有质地优良的石料和适用于藏经的洞窟不无关系。

中国佛教协会原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房山石经发掘人之一黄炳章,曾在《石经山和云居寺》中称:“石经山不但风景秀丽,而且附近的石窝村又盛产洁白良好的刻经石料,故而被静琬所看中。”

云居寺所在的房山大石窝地区,盛产种类繁多的大理石,有青石、青白石、白石等,尤以洁白如玉的“汉白玉”而闻名。由此一来,很多人都把石经与汉白玉自然联系起来。再加上民间对汉白玉很难区分出来,也就产生“雷音洞石经是由汉白玉刻制”的说法。而刻石经的石料,到底是不是汉白玉?具体来自哪儿?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提出:世界地质公园应对其所在区域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关联加强研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牌的一所地质公园,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17年6月组织科研小组启动“云居寺石经文化与地质的关联研究”工作。

石经专家、地质专家组成一支科研小组开展实地考察。“一开始,我们小组先组织去云居寺踏勘。”地质学专家韦京莲作为科研小组成员之一,囿于对佛教文化兴趣甚少,“第一次去看,几乎没留下太多印象,也没有注意到雷音洞石经的材质。”几天后,韦京莲和科研小组又去看了一次后发现,“石经材质颜色青黑,不像是汉白玉,到底是不是呢?”

为了拨开心中的疑云,科研小组特意邀请几位石经专家与经验丰富的石匠,再次上山踏勘。“石匠打眼一看,说肯定不是汉白玉。”结合石匠的辨认,地质专家凭着岩石方面的相关认识和经验,判断雷音洞石经石料应是青石类大理石。

然而,这些青石类大理石具体来自哪儿,成了科研小组需要回答的一道问题。“俗话说,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我们按照雷音洞石经的石料类型,尽可能地寻找这类大理石的采掘地,以此来佐证。”韦京莲说。


调查

发现隋唐刻经采石地

房山“大石窝”,原指采石后留下的一个个水坑,被当地人称为石窝。这里开采石料的历史相当久远,上溯晋代下至当代,而各个时期形成大大小小的采石坑,遍布乡野。

一千多年前的刻经石料来源地,该如何寻找呢?“我们按照相同的地质条件、相同的岩石类型,尽可能地寻找早期采掘地。”在石经专家的指引下,科研小组先去大石窝一带的村落寻找,未果。

面对这种情况,科研小组只能开展“地毯式”搜寻。小组先后在石门、岩上、高庄、石窝、辛庄等村,进行了9次实地考察,就在“山穷水尽”时,终于在独树村发现一座被围起来的小山包,一侧有裸露岩层。他们在村里找到园主,然后进到果园里的小山丘下,依据它露出的岩石纹理、分层等特征,发现这里能找到跟雷音洞石经几乎一样的石料。

“虽然这些采面并非一定为隋唐时期所采,但根据它的地层结构、石材层位特征等,代表了当时周边地区的地层石材特点,能够对刻经石料进行对比印证。”韦京莲说。

科研小组通过实地考察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雷音洞内刻经的石料和千佛柱石料,主要是埋藏在地下15至20米的青石、艾叶青和青白石。此外,大石窝镇独树村、现今的岩上村和蝎子山与小山一带,应是房山在隋唐早期刻经的主要石料采掘地。


考证

早期石经在磨碑寺刻制

雷音洞石经的石料类型、采掘地,这些被忽略已久的问题,在科研小组的深入研究下一一解开。而石料开采后在哪里加工的问题,又随之而来。

依照古人的智慧,一定是就地取材,在独树村附近开采完石料,集中磨制凿刻后再运往石经山,以此极大地节省人力。

文史专家杨亦武告诉记者,云居寺在创建之初,是采石刻经工匠民夫的栖息地。也就是说,云居寺并非刻经的地方。同时,石经山上,山石嶙峋、空间逼仄,没有条件让20人以上长期在山上磨制、写刻石经。

石经专家罗炤经过长期考察,他认为,房山石经的经碑一定是在名为“磨碑寺”的寺庙里磨制的。磨碑寺,地处距离云居寺不远的岩上村,历史上因大规模、专业磨制石碑而得名。据考古发现和有关史书记载,唐朝时期还没有岩上村,磨碑寺是属于独树村的地界。而独树村作为大石窝地区最早的村庄,成村不晚于战国,采石的历史非常悠久。

磨碑寺靠近南泉河东岸。罗炤联系到隋唐时期磨碑寺周边地区的历史、社会和交通情况,发现如果在东岸刻经,可以避免跨河运输,走陆路,人扛骡马驮,将一块又一块石经向西北往石经山运送,一切都顺理成章。

为此,科研小组对磨碑寺进行了实地考察。“靠近石经山、地势开阔、近有采场、运石方便、生活便利,自然条件与石材资源都十分优越……种种迹象都印证了石经专家的观点。”

与此同时,地质专家又进一步综合分析自然条件、石材开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认为:“由于汉白玉仅埋藏在高庄村、且埋藏位置较深,往往需要开挖近五十米以上才能采到,隋唐时期是不可能采到。”

“一千多年前,高庄村尚不存在。”杨亦武进一步向记者解释,隋僧静琬刻经时,那里还是未被开采的处女地。“辽金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无论是建筑都城宫殿,还是修建陵寝园林,都需要从这里开采汉白玉。能工巧匠承王命纷至沓来、无数差役来此服役劳作,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

因此,结合刻经历史发展、磨碑寺的出现、磨碑寺周边所产大理石与雷音洞内石料的相同性,以及这里采石运石的便利性,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研究报告指出,千年古刹云居寺“雷音洞”中所藏的146块刻于隋唐时期的国宝石经,其石料并非“汉白玉”,主要是青石类大理石。“但后期人们刊刻的石经石料,是否会有汉白玉,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考证。”韦京莲说。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外链咨询 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juxia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