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优化师、竞价员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
身为一名竞价员或信息流优化师,这也算是一门吃饭的技能,在公司里也算业务骨干,那你有没有想过将自己的技能产品化?
有没有想过去打破企业和团队的局限,让自己的能力延展出来?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
以往我们一直在经营着实物或虚拟类的产品,现在你可以思考一下“我该如何经营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产品”。
向上:图景再定位
什么是图景?
就是大局观,用宏观、系统的视角去看待一个节点:
它创造了什么样的变化?
它更高一层的系统是什么?
是什么使得它能够持续存在?
举个例子:
如果把「公司」看作一个节点,那么,它的图景是什么呢?就是:将零散的「个人」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流程,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再卖给客户。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实现了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它将一个无序、低效的状态(每个人都需要找伙伴、客户),转变成一个有序、高效的状态(公司提供岗位,每个人各司其职),并从中汲取燃料(股东权益),以此保障自己的持存。
这就是图景的视角:将节点放到整体的环境之中,去思考它能够起到的意义,向更高的层次归纳、提升,重新给它一个定位 —— 即「再定位」。
举个案例:
有个朋友在某大公司里做翻译。他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整合各部门、工程师提供的文档资料,把它们翻译、统一成标准格式,保证企业内部和对客户之间的顺畅沟通。
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一个什么样的「再定位」呢?企业知识管理。
一旦你把自己的工作,从「翻译」,理解为「企业知识管理」,你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的使命并不是「把中文变成英文」,而是确保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的流畅对接和保存,这才是你工作的意义。
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收集和储存信息,如何构建企业知识网络,如何统一沟通规范,如何提高沟通效率……
同比竞价也是如此道理。你的工作只是枯燥的出价、调创意、数据分析吗?不是,你是企业与用户的联系者,你将企业的产品与用户有效地联系起来,这才是你工作的意义。
再定位,就是将自己的工作和技能,向整个团队、向更高的层次去「延展」,慢慢去拓展自己所能接触到的领域。
紧接着,你就可以去思考:如果我没有了现在团队的支撑,仅靠我一个人,我可以如何实现这个「再定位」?我需要补充什么东西?找到什么样的伙伴?
这就是一种商业思维了。
我们去帮助更多在营销上迷茫的人,在营销上遇到瓶颈的公司…这样,我们可从事的范围就会很广很广,而不是每天仅仅思考“我该如何把这款产品给卖出去”。
去尝试着打破「任务」和「工作」的局限,去找到自己职业的「图景」,重新给自己一个「再定位」。
你或许会发现,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向下:场景细分
如何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市场?一个永远不会错的办法,就是不断去做细分。
什么叫细分呢?简单来说,就是找到自己能力的应用场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别人会需要你的技能?会愿意为你的技能买单?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竞价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问:“我的竞价账户效果怎么这么差”、“我的竞价账户效果最近波动很大,怎么回事”……
如果你对竞价特别熟悉,那你是不是可以帮忙给他看看账户,基于你的竞价能力,为他定制一套目前最适合他的推广方案。而他只需要付点辛苦费就好了。
这东西能挣钱吗?当然养活不了自己。但进一步想:是否可以做成一个商业模式,一个个人品牌?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类似的模式还有很多。
有专门帮助讲师、自媒体人和小公司做线下活动策划的;
还有专门帮传统企业高管培训形象、定制仪容仪态的……
每个人必定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你擅长什么领域,在哪个领域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就一定有人「没你擅长」—— 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领域。
关键只是在于,如何去找到这些人。
所以,有两点建议:
1) 拓展自己的圈子
尽量去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人,哪怕只是简单的交流也好,去弄清楚他们在想什么,烦恼什么,需要什么。很有可能,这其中就潜藏着你的机会。
2) 理解世界的运转
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对接起来组成的。每个系统的内部、对接的地方,多多少少必然存在冗余和不良 —— 这些地方,都是你可以去协调和优化的空间。
试着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了解其他系统的运作方式,了解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工作起来的。
向前:门槛差异化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去思考:
在我擅长的领域,我可以如何做得比别人更好?
一个产品的价值,直接取决于两点:它的需求有多旺盛,以及同类型的供给有多丰富。
那么,你如何做得比别人更好,或者说,如何让别人选择你?这就是你的价值和优势所在,也就是你所能够安身立命的「门槛」。
定位之父特劳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比竞争对手好在哪儿」,而是「我在哪个方面是第一?」
所以,不妨问自己:
跟我竞争的人是谁?
他们在哪些方面是强项?
我有哪些东西,是他们(可能)不具备的?
比如:你是一名竞价员,大家调价的能力都差不多,但同时你还懂心理学和SEO,你能抓住用户内心的痛点去推广,同时你还能对网站进行SEO优化,让付费和免费渠道相互结合,达到转化最高点、成本最低点。而这就是你的差异点。
不妨从现在开始思考:在你目前的公司里、圈子里、甚至行业里,说到你,别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这个家伙整合资源的能力特别强,什么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人」,还是「喔,就那个人啊,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人还蛮老实?」
然后,试着有意识地去引导、管理好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给自己贴上你想要的标签。
慢慢的,让自己成为「第一」,乃至「唯一」。
向后:关注「缺席的东西」
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是:关注「有」的东西,思考「如何还能更好」。但专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他们会这样思考:
有什么是缺席的?
需求背后没有被说出的是什么?
我可以加上什么、创造什么?
创新专家克里斯坦森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消费者任务」。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推动消费者购买你产品的源动力,是消费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很多时候,这个「任务」是不可见的、看不到的,但我们往往会把目光,放在已有的产品、商业模式上,忽视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东西。
举个例子:你在推广一款英语培训产品,你的对手是谁?是其他培训机构吗?不是,读者真正像完成的任务是“如何高效地消磨一段时间”。
从某个方面来讲,各大培训机构是同盟关系,他们共同的对手是健身房、瑜伽等,用户的时间是固定的,做了这个自然就不能在参加英语培训。
这是值得你去好好思考的:我能「看到」什么,我「看不到」的,又有什么?
很多时候,这些就是我们的盲区,也是你可以去尝试的方向。
最后,向大家分享一个小练习,帮大家提升商业嗅觉。
当你产生一个好的创意,或者准备将某件事物产品化时,你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它可以卖给谁?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转变视点,从「创造者」转变为「使用者」,从用户和消费者出发,去思考,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1)哪些人可能需要它?
2)它可以解决他们什么问题?
3)它跟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是什么?
2. 它如何卖出去?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去思考它最终的形态。它可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可以跟哪些系统相结合?可以如何碰撞、发挥出新的价值?如何传递给消费者?
1)它可以用在哪些场景下?
2)它的使用方式和流程是怎样的?
3)如果不使用它,会有什么问题?
3. 它可以卖多少钱?
这个问题可以促使你从「成本-收益」角度,去分析这项产品或技术的商业前景。
1) 用户可能会花多少钱购买它?
2) 它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少价值?或者节省多少资源?
3) 它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