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马斯克的野心:让人脑“AI”化
文 | 林溪(著名TMT记者,对人工智能领域有多年深研)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的创始人。今天,在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街上,飞驰着一辆辆特斯拉电动车。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让电动车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第一选择。
马斯克是个科学天才,或者也可以说是“疯子”。不仅是特斯拉,马斯克的公司于去年发射了目前最强大、运载力最强的火箭——猎鹰重型火箭。它除了是目前世界上民营公司历史上发射成功的最大火箭,拥有现役火箭最强大运载能力外,它的3枚助推器可以全部进行回收利用,完美降低发射成本,为重型火箭商业运载之路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让电动车“入地”,让火箭“上天”,马斯克的科技野心不至于此。今年7月16日,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只猴子已经能用大脑控制电脑”。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开始对人类患者进行试验,并声称首先用于服务残障人士。
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简单来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系统利用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向人脑中植入专有技术芯片和信息条,通过USB-C接口读取大脑信号,甚至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控制。他的短期目标是利用这项技术帮助有脑部疾病的患者,长期目标是实现人脑与人工智能的互联。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演示脑机接口的工作模式
让人脑与机器(人)相连,让机器人向人脑植入芯片与信息条,这是人与机器(人)一体化的开启,而世界正以充满好奇、担忧、不安的眼光,审视着马斯克所做的一切。
一场11年前的惊人实验
2008年1月,美国北卡罗纳州的一个实验室,一场实验正在展开。
实验的负责人是杜克大学米格尔·尼颗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他有众多的头衔,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巴西科学院院士,而外界给予他的另一个称号则更广为人知——“脑机研究先驱”。
脑机接口指的是通过一种独特设备连接计算机和大脑,使人类只通过大脑就可以操作设备。
尼可莱利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眼前这只名叫“伊多亚”的猴子。实验已经准备了一年多,一位被称为技术奇才的同事被临时安排训练伊多亚两条腿走路,随后又在伊多亚的头部植入微传线阵列,观察它在行走时的神经元电活动。
猴脑电信号的记录
实验另一个设计的目的是验证脑机接口可以在时间、空间上能够扩展多远,尼可莱利斯想到了前几年遇到的日本东京的人形机器人科学家,后者制造了一款名为CB-1的机器人,正好可以为自己所用。
根据实验计划,实验将在美国与日本同步展开。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实验室,尼可莱利斯的团队将通过实验设备收集伊多亚直立行走时的大脑活动信号,然后以低于250毫秒的延迟通过专用网络传输到日本东京,进而指挥CB-1前进。
实验室气氛异常紧张。“很有冲劲儿”的伊多亚走了起来,脑电火花点亮了监视屏幕,在与采集的图像经过算法处理,不久便传到了东京,身高1.5米、重达91公斤的CB-1也随着伊多亚走出了灵长类的步态。
“机器人迈出的一小步,灵长类迈出的一大步。”尼可莱利斯在自己的书里动情地评价。
这场实验的五年后,尼可莱利斯和他的团队迎来了一个更大也更为艰难的挑战。
根据一项计划,在2014年6月巴西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将有一位下肢瘫痪的患者穿上尼可莱利斯团队有脑机接口的外骨骼系统,从轮椅上站起,走到球场中圈踢出足球。
尼可莱利斯的团队在巴西挑选了9名20~40岁的腰部以下瘫痪的病人,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运动监测,其中将有3人可以参加开幕式,但最终只有1人会踢出那一脚。
北京时间6月13日2时,在与实验对象们在一起研究与生活了8个月后,尼可莱利斯等来了世界杯开幕式的时刻。
一位叫Juliano的巴西小伙成为了幸运儿,尽管现场效果与设想中有很大差异,Juliano只是站在场边,一位工作人员把球放在了他的脚尖,Juliano缓缓地把脚向前移动了几厘米,足球就顺着一个小斜坡滚下来。整个画面加起来只有2秒左右。
Juliano为巴西世界杯开出了第一球
尼可莱利斯站在Juliano身后3米远的地方,紧张的注视着一切。当足球开出,Juliano振臂高呼,尼可莱利斯跑向他,“这一刻值得所有人流泪”。
马斯克的新野心
世界杯后不久,尼可莱利斯出了一本书《脑机穿越》,书中绝大多数内容是记载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各类脑机实验,中国的出版公司随之将其翻译成了中文版。
2017年7月,尼可莱利斯再度来到中国,这一次他发现中国的媒体们都开始在问一个明星企业家相关的问题。那位企业家常是中美两国的新闻头条,并且他在2016年夏天又新创办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做的就是基于脑机接口的人脑与计算机的融合,并认为人类的未来是机器与人的结合。
尼可莱利斯对于这位新进来的同行没有丝毫的客气,“当我创造脑机接口这个领域时,我从没想过机器会替代人类,而是我们可以用机器来帮助人类,像是瘫痪者、聋哑人、帕金森症患者。所以当他说出(机器将超越人类)这样的观点时,我觉得他并不是很懂这个领域。他不是很懂这方面的科学,更像是市场宣传人员。他就是想推销自己的公司,使用没有根据的说辞,找不到科学方法来实现他所说的内容。”
尼可莱利斯说的这个人,就是埃隆·马斯克,一个创办了电动汽车公司Tesla、商业火箭与卫星公司SpaceX、分布式光伏发电公司Solarcity以及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的雄心勃勃的创业者。
尼可莱利斯或许不喜欢马斯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要感谢他。
2019年7月16日,自带流量的马斯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这让脑机接口变成了人尽皆知的热点。
在这场发布会上,马斯克的Neuralink推出了两项重要方案,一种称之为Threads,这是一种极为纤细的材料,宽度只有4~6μm,每根上面包含32个电极。
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Neuralink的方案可以在脑部28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快速植入96根Threads,总共包含3072个电极,这个数量大大超出此前的电极所能达到的数量极限。而且这96根Threads植入时间总共仅需16分钟。
另一个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将Threads植入到大脑,Neuralink发明了一款类似于缝纫机的神经外科机器人,通过借助计算机视觉和镜像进行精准操作,插入Threads时避开大脑的血管。
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除了Threads和机器人之外,Neuralink的方案还包括了一款对信号进行接收与处理的N1传感器以及脑机接口算法。这四种技术相叠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脑机接口技术方案。
即便是对Neuralink持有批评态度的科学家,也对它的创新表达出肯定。以Threads为例,以往植入大脑的电极,要么因为太过坚硬而对大脑产生伤害,要么因为过于柔软难以植入,而植入方式上又常常会对大脑带来伤害。
“Neuralink只是让大家看到脑机接口原来这么神,但它并没有发布特别牛的应用,所以短期内影响不会很大。”国内一位脑机接口业内人士评价,“他做的事情是把之前需要开颅手术而造成的创伤减小了,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往前推了一步。”
这场发布会后不到两周,7月底,另一家美国互联网巨头Facebook的研究团队也公布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与马斯克不同的是,Facebook采用的非侵入式的方式,直接将人脑的思维变成文字语言,它的输入文字的速度将远远高于现在的智能手机,目前这一系统准确率可以达到61%至76%。
该设备让人们可以直接用大脑中的想法输入文字
暗战与纷争
在两大舆论明星的助推下,脑机接口变得愈发火热,它的余波一直向西,穿越了整个太平洋。
作为国内仅有的已经开始商业化的脑机接口技术公司,位于深圳的BrainCo也被推上了风口,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找来询问产品的人明显要比以前多出很多。
BrainCo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多年前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背着一个装有“脑控”演示装置的箱子,到处给别人演示,只是感到稀奇的人多,真正懂的人却很少。他用脑机接口技术点亮灯泡,旁边的人一脸惊讶,随即脱口而出“这是特异功能”,这句话让韩璧丞记了很多年。
而如今,一夜之间,许多普通人似乎都明白了什么是脑机接口。
BrainCo目前的主要产品是一款赋思头环,使用者戴上它之后,可以看到自己专注力指数,再通过神经反馈训练的方式可以提高专注力。
在BrainCo的科学家看来,抑郁、老年痴呆等很多脑部疾病都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配合神经反馈训练得到缓解与治疗。
用意念控制机器人 图片来源:BrainCo
BrainCo的产品主打非侵入式,韩璧丞也是非侵入式的忠实信徒。在脑机接口领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一直是两股明争暗斗的力量。
侵入式学派核心的观点是记录的脑电更准确。因为从皮质表面记录到的脑电活动约为500~1500uV,经过软脑膜、脑脊液、硬脑膜、颅骨、皮下组织及头皮的层层衰减,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仅为数十至数百微伏。
而非侵入式一队认为,但凡对人类大脑的侵入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大脑损伤,并且由于人体的排异反应,一段时间可能就需要更换。
脑机接口的不同形式 图片来源:futurism.com 翻译:硅谷live
“做侵入式涉及伦理问题,人们很少愿意在自己脑子里植入什么东西,这让收集足够的脑电数据变得困难。”BrainCo一名部门负责人表示,“而且如今侵入能实现的一些操作,非侵入很快就可以迎头赶上。”
“半人半机器”是人类未来?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与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家、技术达人交流后,在1994年写作了《失控》,20多年后这本书在中国人尽皆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个预测得到证明。
在这本书里,凯文·凯利想象人类的未来是“人造和天生的联姻”,也就是将人类与机器相结合的“半机械人”。
这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几乎与对Neuralink的赞美同时产生的,还有对这项技术的怀疑甚至是恐惧。在关于未来的科幻电影中,这种恐惧被无限放大。
实际上,机器人如今已经开始“混入”人类。
不久前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分享会上,研究团队透露在全国多个广播电台设置了一个AI虚拟主播,在语音技术的支持下,甚至有听众完全相信这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学会了画画的小冰,其作品也混入了中央美院的毕业画展,一直未被发现。
来源:微软小冰官博
尽管可以对人类的声音进行非常逼真地模拟,但是微软亚研院却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底线,不去做真实人类的模拟,也就是不让小冰模仿林志玲等人类的发音。因为他们有一个巨大的担忧,这很可能会造成技术的滥用。
机器走向人,人走向机器。
基于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假肢正在接入人体,作为军事用途的外骨骼正在各国的实验室里加紧研发,它将使士兵变成超级战士。“半机械化人”正越来越多的成为对未来的共识,通过脑机接口驾驶大型机甲也不再遥不可及。也许未来只要人的大脑存在,就可以为其配上一个机械的躯体,实现人类的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只是在这一切发生时,需要担心的是,人类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呢?
尼可莱利斯曾在《脑机穿越》的后半部分畅想了脑机接口与人类的未来,他给其中一节起了一个标题“机器接管地球?”。
相比较未来学家和科幻电影导演们的悲观,尼可莱利斯要积极很多,“对脑机接口技术进行了长时间、艰苦的研究和思考后,我看到了一个乐观、令人期待的,而不是充满阴暗与灾难的未来。”
他写道,“也许正因为未来真实的面目很难被确定地构想出来,因此我感到了这个诱人机会的强烈召唤,那就是将大脑从身体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米格尔·尼科莱利斯
马斯克和其他科学家、企业家现在所作的,或许是《脑机穿越》所畅想的人类未来,一方面不断加大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则加快其市场化应用进程。
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每个人或许很快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你愿意让自己的大脑与AI相连吗,你愿意让机器成为你身体及人生的一部分吗?
答案在每个人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