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智能机器人专项:支持“中国天眼”运维作业机器人系统
近日,科技部发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拟发布1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定向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5000万元。
指南提到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定向项目是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
FAST,也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FAST可将微弱的天体电波高倍放大后进行检波并记录下来,主要用于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被称作“中国天眼”。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此次“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的研究内容是针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激光靶标、索驱动钢丝绳与滑车、馈源接收机、液压促动器、馈源舱位姿测量、环境监测与整治等运行维护需求,研制系列化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及支撑系统,实现大坡度、高落差下球反射面的激光靶标维护、驱动缆索与滑车的巡检维护、馈源接收机拆装搬运、馈源舱位姿测量、促动器自动化维护、干扰自动检测等作业,并开展现场应用验证。
为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指南要求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附:“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机器人的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及平台技术,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9年,拟发布1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定向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5000万元。为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一、关键技术与装备
1.1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
研究内容:针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激光靶标、索驱动钢丝绳与滑车、馈源接收机、液压促动器、馈源舱位姿测量、环境监测与整治等运行维护需求,研制系列化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及支撑系统,实现大坡度、高落差下球反射面的激光靶标维护、驱动缆索与滑车的巡检维护、馈源接收机拆装搬运、馈源舱位姿测量、促动器自动化维护、干扰自动检测等作业,并开展现场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满足FAST工程运行维护要求,提供支撑保障。其中:单个激光靶标的清洁、更换和标校调整等完成时间不高于6h;完成单条钢索及其上滑车等零部件检查的时间优于8h;馈源接收机拆装搬运机器人指标体系满足馈源接收机拆装搬运要求;FAST智能化测量系统实现馈源舱全天候测量;促动器自动化维护平台具备至少50台/天的流水维护能力;无线电干扰自动监测站具有光纤通讯、多台站协同干扰监测、数据自动识别、定位、实时预警等功能。技术成熟度不低于6级,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有关说明: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