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代发包收录,纯手工外链代发就找老客外链吧

站长新闻

您的位置:老客外链吧 > 站长新闻 > 电商 >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文章来源:老客SEO 作者:老客SEO 人气:17 时间2019-07-06 15:37:11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简叔名叫林立,是基于用户分享内容社区“简书”的创始人兼 CEO。不知他为何要给自己起一个这样的绰号,或许是叫着顺口,在微博、微信和简书上,他都是这样自称的。大学毕业后,简叔进入了一家日企做企划,从市场到行业调查咨询以及活动策划都曾有涉及,在帮助公司内部做信息化平台时,他第一次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2010 年前后,简叔开始尝试做面向企业用户的团队协作工具,不过当时这个行业还在起步阶段,受限于当时的大环境,整个项目最终没能做起来。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从 MALESKINE 到 简书

初次创业的不了了之,并没有对简叔产生很大影响。一直保留写博客习惯的他发现,在当时互联网上并没有一款对用户友好的在线编辑器。而当时编辑器界面复杂不美观,学习成本高昂等问题在他看来都是机会。

简书的前身是一款被称为 MALESKINE 的在线写作工具,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简书也一直遵循着“写作工具”这一核心。

MALESKINE 开发之初,他们本想把这款支持 Markdown 的笔记本推出到海外市场,不过外国人对这款 Made In China 的产品并不买账,因此团队很快收下心将用户定位在国内,而“简书”这一名称也是在那时确定下来。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简书一直以“找回文字的力量”为产品核心理念,围绕着开发出简书社、专题、简信等产品和功能。

到 2014 年中,简书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写作阅读平台,在互联网导致人们越来越多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简书以营造沉浸式写作环境和杂志般阅读感受的平台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新简书,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

2014 年底,简书的 Slogan 从「找回文字的力量」更换至「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在 2015 年春节前,产品定位从「写作阅读平台」更新至「基于内容分享的友好社区」。

产品定位的变化引来了部分简书忠实拥簇的吐槽,为此简叔专门撰文解释了转型的意义。

简书的产品定位与国外 Medium(轻量级内容发行平台)类似,不过专注于严肃长文写作和阅读的平台通常会面临三大问题:1. 受众基础过小,用户规模有限;2. 内容创作和消费的使用难度过大,产品活跃度不够;3. 内容难以变现。

而此次转型就是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首先降低门槛使更多人可以玩到这个产品,其次在内容创作和消费的基础上,强化围绕内容的兴趣社交,建立起用户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提高产品活跃度,也就是做社区。最后,简书打算不依赖内容变现,转而通过其他方面来实现盈利。当然最后一步简叔表示目前还在探索中,内容社区的盈利模式普遍来说都比较困难,这一点可以参照豆瓣和知乎。

降低门槛确实能够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但会不会相应的降低社区内容质量呢?

简叔表示并不存在这方面的担忧。“我们依然可以参照其他内容社区的做法,一些简友确实可能担心内容质量下降,类似的知乎已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争议了,不过这很可能只是“缺陷被无限放大了”。门槛降低涌入大量用户,相应的内容基数也会大幅提升,好的内容会越来越多,通过相应的算法是能够筛选出优质的文章。此外用户也可以只关注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或者内容。进一步的,用户越多,内容消费能力也越强,这对于促进作者写作都是有好处的,整个内容社区其实是更加完备了。”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打造用户兴趣图谱

与 Medium 几乎同时创立的简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被相互比较。这次转型做内容分享社区,则将两者进行差异化。

今年简书的重点将放在社交上。此前一年多时间里,简书一直在围绕着社交丰富功能,简友圈、评论和简信都是其在社交上的尝试。

简叔透露新版本将很快到来,这一版简书将进一步强化“专题”的作用。从其在现场给动点科技展示的 PPT 来看,简叔想要把这两年积累下的数据充分运用起来。首先是专题,就某一内容进行文章集结。此前简书的专题差不多被用户当成收藏夹来用,而新版的专题则强化共同协作来对外展示特定的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时下热点来创建某一专题,在专题之下则囊括了简书上的相关内容。从产品形态上十分接近豆瓣电影中为某部电影建立一份档案。不过逻辑上,简书是先有内容再形成框架。

如小标题所写,强化专题功能是为了打造用户兴趣图谱做铺垫,进一步的将内容进行划分有助于促进用户的活跃度,信息流通也得到很大加强。

内容社区的初步变现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市集这个词看起来能将很多东西纳入可能。

明信片,文具,创意用品,具有简书特色的书(我们讨论了一会可不可以让作者在上面写一段话)。他还热切地计划着日后卖别家商品的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 但对于一个之前没有类似经历的内容网站而言,热切前方还有更多的迷茫。

作为相似产品而同样跨界卖实体商品的,远的有和简书早期版本类似的 Evernote,近的有共享了很大一部分用户群的豆瓣。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两者前后推出了 Evernote Market 和豆瓣市集。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 Evernote Market 上主打与品牌合作的商品(比如 Moleskine 合作的 Evernote 笔记本)和自己原创的设计(比如那个电脑托架)。豆瓣市集则更像个文艺的淘宝。

相比这两者而言,简书的市集上还有些独创的东西,比如出租时间以及作者出书,也是特别感兴趣的部分。

网络声誉的直接回报

比起研究那几十万个用户想要什么,直接卖平台上已有而且他们一直感兴趣的东西或许是个更直接的方法。这里说的就是那些已经积累了声望的作者们。

出租时间的设定并不是简书首创。 不管是国外国内,预约行内名人讨教的平台都已经有人在做。 与那些专业平台相比,简书的优势大概在于出租时间的名人都已经在这个平台上积累了声誉和作品。 那些早就关注了作者的用户们大概有兴趣见一见真人,而即使是偶然点进来的人都可以从作者页面上看到他们过去写下的成品。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当然,这种模式的难以规模化也是它的局限。 在出租时间开始以来,出租的参与者被租次数差异很大,首批付费用户的目的也五花八门。

比起这个,他打算推行的另一个好像容易系统化得多。那是为简书作者推出的出书服务。

站长故事:简书创始人林立与简书的成长故事

 

生产者平台的生态循环

如果说出租时间是将内容产生者在平台上的影响力直接变现的话,出书则是一个长线工程。

简书在之前已经有作者出书计划,这次是打算将电子书推进到实体书。同样,由平台和作者分成。 国内互联网用户可能听说过类似概念,如果他们平时经常上豆瓣的话。

这种运用让人联想到 Kickstarter 模式,每一个最后能得到资助的项目都已经在公众平台上得到了群众检验和筛选,甚至由他们四处传播了产品故事。而支持者——不管是出钱还是帮忙点赞分享——都有很大可能为最后的产品买单。

在简叔自己看来,这是平台能打造的循环链条。作者们在这里积累作品和声誉,吸引追随者,最后通过实体产品(书)获得报酬。得到回馈的作者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而平台外看到出版物的读者们也会慕名而来。

这似乎是当初那个类 Evernote 的 Markdown 记录工具直线进化后能出现的极好成果。虽然现在回头看,从记录工具到博客平台再到现在的内容社区,他们一路上改变的确不小。

“试一试”

这一系列变化被他本人形容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平缓过渡,比如使用者用 Markdown 写下东西后总要发布所以推出博客平台, 而来写的人里面总有人不习惯 Markdown 所以加入富文本编辑功能,来的人越来越多总要想办法商业化。

那些大的过渡里还包括小的,摸索式改动。比如发现半夜也有用户访问后,他们开始设定间隔在夜间自动推送更新首页文章。 这点在不久前 TechCrunch 的会场听简书的编辑说过——简叔仔细地推测了是哪位编辑后又热情介绍了他们的微胖界运营总监——这次得到了验证。

过渡里的每一步似乎都会引起反弹。在 Markdown 支持者看来,这种标记语言是最重要的,但简叔本人只是把它当作创造“内容”的工具,并且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只专注 Markdown 绝对不能支撑起足够体量。

“试一试”是这一路摸索的风格,也是他对问题 “Medium 好像就是在做单纯的博客平台而没直接商业化”的回答。 他说 Medium 应该有自己的考量和计划,但对他而言,售卖实体商品,获取广告,或者找下一步的投资都是选项,试一试又不是什么坏事。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外链咨询 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juxia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