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我的月薪只有3000块
01
前俩天有一篇叫做《我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就是人千万不能在舒适区呆的太久,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朝不保夕的年代。
文章中引用了新华字典中的一句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入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现在看这或许是一句有些调侃味道的话,或许在当时看来就是现实。
失去工作的收费站员工抱怨,自己把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现在你却让我下岗?她不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曾经让自己衣食无忧,甚至还有些骄傲感的一份工作,说被取代就取代。
其实,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它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但却会把所有人都卷进浪潮中来,能适应,就留下,不适应,那么对不起,只能出局。
02
前俩天发工资了,看了看账户中可怜的余额,很多周围的同事都在吐槽,为什么感觉每天都很幸苦,干那么多,却只挣这么一点钱。
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也曾忿忿不平,看着过去一起成长的一些朋友,因为在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在当时看来并不稳定的行业里工作,结果现在有的已经月薪过万,甚至买车买房,忍不住会想,是当时自己选错了么?
前几天有一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和我说,自己目前干的工作很不喜欢,而且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感觉每天浑浑噩噩,虚度人生。
我没有选择回应,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没必要回复,只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我可以把我熟知的那些鸡汤,大把大把的抛给他,告诉他人生不止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我知道这并不会让他的人生更好,甚至哪怕有那么一丝改变。
确切的说,我今年26岁,在一座三线城市工作,干着一份不知道未来在哪的工作,一个月只挣3000块。
我和你一样,也想知道答案在哪。
03
从14年到今天,工作3年多,我不再和人谈论理想。
前俩天去商场置办年货,想给自己看一件衣服,结果惊讶的发现,凡是能被称的上品牌的店铺,很少有价位在4位数以下的。
我如果狠下心来去买,我知道接下来的一个月自己就只能吃土了。
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看你好长时间不写文章了?我说:我在学习专业课。
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常会因为自己写出一篇阅读量不错的文章就沾沾自喜,偶尔还会进入一种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状态。
然而,当我从这个温暖的精神世界走出去后,看着那些贴在商品上冷冰冰的标签时,我就会被瞬间叫醒,年轻人,你该醒醒了。
很多时候,不是理想不美好,而是理想在这个时代被泛滥使用,随便扯出一个人来,都能和你谈上一整晚的理想,然后在最后默默加一句,唉,可惜都没能实现啊。
很多时候,不是理想太遥远,在这个恨不得把一切都用来量化的商业社会,连自己和家人如果都没有能力包裹好,再去泛泛的谈理想,价值, 就是在在飞蛾扑火。
所以,能在这个时代让自己变得更值钱一点,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理想。
04
罗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讲里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在这场互联网革命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所谓的革命不在意你愿不愿意上船,而是,不论你抗拒还是接受,你本来就已经在船上了。”
很多人指责这是个“唯利是图”的年代,说现在的人不管干什么就知道钱。感慨过去那个讲奉献、讲理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是的,那个时代就是回不去了,就像即便是圣人孔子,呵斥当年那个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你怎么想就停下来。
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在这条船上了。
05
最近在读《黑天鹅》这本书,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分享。
它告诉我们:人在进行任何投资时,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精力,都应该做哑铃式的分配,把90%的资源用在你目前所处的专业领域上,把10%的资源用在可能让你瞬间爆发的事情上,千万不要把任何资源投放在中间区域,那会让你一无所获。
26岁,我的月薪只有3000块,可是我知道自己并不真的只值这个数,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成为风口上的那只猪。
于是,我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把90%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上,使自己足够稀缺,不让自己处在舒适区内浑浑度日。
此外,把剩下10%的精力用于写作,看看它会不会有朝一日成为那只黑天鹅。
26岁,月薪3000,不是你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时候,你的认知水平永远停滞不前才是。
作者:狂人包